清朝时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前期经济繁荣,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色彩浓郁。
但到了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消息闭塞,思想上的禁锢,文化方面的专制主义,以及政治上的腐败和不稳定因素导致了清朝逐渐衰败落后。
“闾阎之膏液有尽,而猾吏之贪囊无底。愚蒙之皮骨仅存,而有司之欲壑无厌”。
从中不难看出贪官的肆意妄为,更为过分的是贪腐的行为已经蔓延到了全国各个地区。到了清朝后期腐败的情况愈演愈烈。
并已经向国家的军事、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司法领域开始渗透。那么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席卷各个领域的腐败现象
1、政治腐败
清朝的乾隆时期,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加上财力的富足,奢侈腐败之风便逐渐显形并开始愈演愈烈。
中央集权制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弊端便是这种集权制的诞生,使得地方长官直接垄断了当地的经济等各个方面。
这种垄断的行为,为政治官场中的腐败提供了渠道与机会,部分贪腐官员无知守旧且虚骄自大。
清朝时期,一个治理河道的普通官员,虽其品级不高,但在生活上却是奢侈享受。一顿饭的花费更是顶的上普通百姓十年的花销。如此的奢靡最后终是摊派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
更有贪官喜爱收藏文玩古画,金银珠宝等。这样官员在清朝时期的数量不可估量。他们不仅搜刮压迫百姓人民,还压迫商人。
更有甚者挪用朝廷公款。官员政治上的迂腐贪婪,使得经济逐渐被腐蚀,当初富足的国库也会出现了亏损的状态。
2、司法腐败
清朝时期中央集权制的盛行,导致地方官员权利上的垄断,御史的检查职能完全丧失,且逐渐出现官场行贿行为。在司法领域上,从案件的受理以及审讯开始边掺杂着贿赂。
乃至量刑到最终的监押执行每一环节,都掺杂着严重的腐败行为。官员将层层案件受理环节中所收到的经费自己囊中。并在谋利心的趋势下出现了滥拘、滥禁、滥罚款等种种严重的腐败行为。
3、军事腐败
清朝晚期,在清国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受其波及的还有军队。军队中以“吃空额”为最简单的贪腐行为。
也就是说军队中应有的士兵名额,实际上则查无此人,但却按照该名额来领取军饷。其次便是克扣军饷,在发放军饷时进行削减,削减的部分据为己有。更有在采购军事物资等方面虚报经费,将多余的经费归为己有。
二、贪污腐败的直接原因
1、捐监入仕
捐监入仕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官的意思。清朝时期由其朝廷政府负责将一些官职出售给愿意花钱来买的人。捐官来的得到的官职大多是没有实权,只有官衔的职位。而愿意出钱捐官的人大多都是为了行走行商。
捐监入仕的本意,是为了社会中各个阶级中的人开辟一条入仕的渠道,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捐监的经费解决财政方面的困难,又可以将统治阶级的基础扩大。
但到了后期,捐监入仕的人,大部分开始试图利用贪腐来弥补当初捐监时的花销。享受到了贪腐带来的“红利”也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2、举荐制的推行
在我国古代,举荐制指的是由现任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在规定的期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与名额下向朝廷政府举荐做官的合适人选。在后期,朝廷官员的任免、升迁也大多采用举荐制。
尚若被举荐的人犯错受罚,其举荐的人也会受到牵连,即使这样这种入仕的制度往往也存在的很大弊端。为首的弊端便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
为了入仕、升官而去贿赂上级官员。在后期也就逐渐形成了官员不贪腐就无法行贿,不行贿便无法升官的畸形贪腐形式。
3、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是清朝由大臣和珅设立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用于以钱顶罪。根据官员不同的犯罪情节的轻重来规定用于免除一定刑法的银子用量。当这种制度一推行,便受到了各路贪官的的欢迎。
议罪银制度的出台与实施,虽然解决了朝廷政府的财政问题,但是却使贪官更加肆意妄为,加快了贪官敛钱的速度与力度,同时这也是导致清王朝腐败的原因之一。
三、贪污腐败的根源
1、统治者的性喜浮华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有过六次南巡,并沿途大修了约三十个行宫,且万人随行,下江南的所用的开销竟高达两千多万两白银。
不仅如此更是修建圆明园等大型建筑,大兴土木行为奢靡。有了统治者行为奢靡的开头,各路的大小官员也就开始了效仿,为了金钱与利益开始了贪污受贿、剥削勒索。
2、忠诚大于廉洁
集权制带来的弊端就是:统治者以维护其政权和经济利益为最重要目的,所以其对各级官员更看重忠诚,而并不是清廉。
在后期官员们的贪腐行为愈演愈烈时,统治者则选择了“装聋作哑”。以至于更加放纵了贪污腐败的行为。
结语:
显而易见乾隆时期吏治腐败席卷着整个国家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司法领域、行政领域、军事领域还是在社会经济领域都被腐败行为所波及。
专制制度带来的种种的弊端更是无法避免的。即使设有监督机制却逐渐弱化,形同虚设,这不禁造成了国家与百姓利益上的失衡。
考核制被举荐制所替代,也暴露了种种弊端。这种种劣迹都是造成整个政治体系崩溃的原因。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