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皇太极为何与有杀父之仇的袁崇焕议和?其中隐藏怎样玄机

由 司空梓瑶 发布于 经典

显然按照明朝的预判,努尔哈赤的死,势必影响进攻速度,整个朝野因此长长地出了口气。仿佛一切按照明朝想的一样,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人们无法预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是否会继续按照努尔哈赤的方针对大明发动进攻,抑或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物?


撰文|赵立波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大金国英明汗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统领诸贝勒、大臣统领大军从沈阳出发,进攻大明。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攻城下寨。不久抵达宁远城郊,在离城5里处安营扎寨。


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遣被俘汉人进入宁远城,劝诱守将投降说:“吾以二十万众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话虽不多,分量很重,故技重施如同劝降此前的李永芳一样劝降袁崇焕。作为大明的宁前道袁崇焕答复说:“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约有十三万,亦不以尔为寡也。”《满洲实录》袁崇焕的话表明了他死战到底的决心,并一面积极进行部署,命人燃放西洋大炮,轰打城北金军大营,“一炮歼虏数百。”《督师纪略》第二天,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和攻打范围,下令骑兵、步兵冲锋,一时之间,“箭上城如雨”,然而后金兵丝毫没有退步的打算,居心“死战不退”,大明军队“每用西洋炮,则牌,车如拉朽。”打死打伤金兵众多。如此激烈的斗争持续三个日夜,只要猛攻,城上就以火力极猛的大炮轰击,以至于“城下贼尸堆积”《明熹宗实录》最终努尔哈赤眼见伤亡惨重打不下去,只好下令撤退。这次对于一向攻无不取的努尔哈赤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努尔哈赤先已受伤,最后竟然因此愤懑而死。《春坡堂日月录》


相关画面

这次重大失败对于保持强劲攻势的后金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大巨创。“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武皇帝实录》”对于袁崇焕为大明立下的煊赫战功连久不上朝的明熹宗也在嘉奖的谕旨中掩饰不住高兴地说:“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显然按照明朝的预判,努尔哈赤的死,势必影响进攻速度,整个朝野因此长长地出了口气。仿佛一切按照明朝想的一样,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人们无法预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是否会继续按照努尔哈赤的方针对大明发动进攻,抑或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物?此刻,负责宁远最高防务的袁崇焕派出使者借吊丧之名去打探消息,制定了一条“恢复之计”,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东华录》而这次派出使者就是实行“和为旁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此时的预期表现让大明的使者非常意外,甚至对于其父努尔哈赤的死并无半点仇怨,以热烈的欢迎场面和盛大的招待规格对明使者一行,由此衍生出后世一段扑朔迷离的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的多重演绎。

一个事业的大小往往因一个决策者的战略眼光所决定。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强势进攻让他愈加想推倒大明,史书定义是“惟远大是图”,遗憾的是这个雄心因他的去世而宣告结束。而皇太极如果是位目光短浅容易满足的人物,那么大明似乎可以从和谈上保持实力,从而赢得翻盘的时机。此时的后金已经有相当的广大国土,与大明对峙局面俨然形成。皇太极是否继续坚持努尔哈赤的战略,还是维持现状这些都成了辽东局势最为敏感的神经。

皇太极的所作所为注定与众不同。

按照皇太极对整个局势的预判更为复杂,并非直接能够通过几次大战对大明实现一劳永逸的直接取代。与其父有着根本不同的战略判断是,皇太极将周围的“汉人、蒙古、朝鲜”视作打击大明之前的重要威胁。为此他以“剪裙边”的方式逐步分化瓦解,最后将大明的“树根”逐渐刨断。而这一过程急不得,必须是持久之战。他颇为形象地对臣僚解释说:“南朝(大明)历代二百六七十年,武弱文强,法久弊生,上下欺罔,贿赂公行,至万历末年而纪纲大坏矣。先皇帝(努尔哈赤)席卷河东,已成破竹之势,怀疑中止,是皇天之所以留大明也。”并直接指出大明虽然日见衰败,但是毕竟实力庞大,如果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对付一角,还是绰绰有余。《明清史料》基于这种根本上的分析判断,皇太极重新制定了对明朝的基本方略“我国处南朝大计,惟讲和与自固二策而已。”


辽东局势图

大明起初除了袁崇焕外,对皇太极提出的“和谈”并不感冒,明熹宗朱由校结合群臣意见警告袁崇焕“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不久,皇太极派出大军攻打朝鲜,朝廷大臣纷纷弹劾袁崇焕,认为后金之所以有恃无恐,完全是袁崇焕的“和议”所致。而皇太极对于“议和”持续推进,甚至多次向袁崇焕表示“谦逊”,对于群僚对袁崇焕的攻击,他解释说:“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袁崇焕虽然不断与后金在“和议中扯皮”,但是也未停止对锦州、中左、大凌河等关键处维修防守工事,“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明史袁崇焕传》明熹宗听了解释后未对其再进行追究。


明熹宗朱由校

不久,大明迎来了一次重要的皇位交替。朱由检接替其兄成了帝国的新主人,危机却如同大雾弥漫越来越严重。此时,崇祯对袁崇焕表现出了高度信任,也正因此将他提升到辽东局势权位最高的负责人,希望他能挽救大明于水火,并赋予他一口“尚方宝剑”对属下有先斩后奏之权。在任命之前,崇祯与其做了长谈,对其颇为推心置腹,并向其承诺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要什么给什么。袁崇焕也颇为踌躇,甚至信誓旦旦向崇祯保证,五年平定辽东局势。崇祯问袁崇焕说:“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


袁崇焕

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对答说:“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崇祯听完兴奋地说:“五年收复整个辽东,朕不会吝啬一个封侯之赏,望卿努力。”内阁辅臣们听了“五年全辽可复”后无不对袁崇焕交口称赞说:崇焕肝胆识力实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纪事本末》独独兵科给事许誉卿并不相信,特意询问袁崇焕,袁崇焕竟然以“聊慰上意”作为回应,此后不久,皇太极的“剪裙边”战略得以实现,不久就对大明发起数次迂回包抄,爆发了著名的“乙巳之变”,一度大军开到北京城下,导致了袁崇焕被崇祯处死的重大历史事件,犹如巨大的迷雾笼罩在明末的历史之上,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