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大唐建立,令人激动的好事儿。然而转过1年,大唐就遭遇系统性崩盘。
问题出在山西方面。
前戏:尉迟恭、秦琼二人交手背景
公元619年,作为隋朝边关校尉,先搞掉隋朝镇边名将、后入突厥攀扯亲戚的刘武周(甘肃天水人),回来了。他自大同挥兵南下,攻打唐朝李渊父子起兵的龙兴之地:太原。
此时,留守太原的李渊四子、齐王李元吉,也十分骁勇,但这年他才刚16岁,不过一个娃娃王爷,没多少带兵打仗、调兵遣将的经验。
结果,被刘武周一顿胖揍,李元吉带妻妾奔逃长安找爹爹了,太原遂告失陷。
本来李渊本年既定的主要任务,是全力对付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因此,春节期间,在宴请太原起兵的功臣时,李渊笃定地发话:“待东都平定,便放卿还故乡。”哪成想突然从突厥“留学”回来个刘武周。
收到太原告急的军报,李渊马上派出一队救兵,回援太原,但结果全军覆没,主副二将均被俘。刘武周部继续南下,势如破竹。
李渊又派出第二波援兵,主帅是自己的好友兼大秘、唐朝首任宰相裴寂。同时调来第三波援军,即河南方面的大将刘弘基来山西,侧面支援裴寂。可很快,两支队伍均被击败。
刘武周继续驰骋山西,攻城略地,占据了大部。唐朝面临的形势,一下子比较严峻了。
李渊终于开始重视。如果说刚开始的3波援军,都是李氏的外姓打工仔出马,多少带点打探刘武周虚实的目的,那第四波援军,李渊的嫡系主力要上场了。
李渊先让四叔家的儿子,也就是自己堂弟、永安王李孝基,以及自己小舅的儿子,也就是自己表弟、工部尚书独孤怀恩,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是夏县,结果败得更惨,李孝基、独孤怀恩及手下大将全部被俘,李孝基被斩。
得此消息,李渊悲痛不已,悔青了肠子,家人让自己给玩挂了。于是,他专为小自己一岁的堂弟李孝基废朝三日,致哀。
李渊隐隐觉得不妙,派出去四波人马,无一获胜,客场作战看来吃亏。经过深思熟虑,公元619年十月,李渊诏令: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意思很明白,敌人正在势头上,咱干脆不要去山西打客场,守着我们的地方,按兵不动。明摆着就等于说,等刘武周来陕西打客场,在我们主场,可以好好地收拾他们了。恰巧刘武周正准备拿下山西后,起兵围攻李渊长安所在的关中大本营,称霸天下。
李渊的想法很对,据有关中,大唐基础雄厚,兵马充足、粮草丰盈,还有关陇集团背后鼎力支持,兵员及后勤补给没问题,我的地盘我做主,而陇西已肃清,占有大后方战略纵深优势。
此外,李渊颇能捕捉人心,李大李二俩儿子左膀右臂,都是得力干将,客场点儿背,主场再没有打输的道理了。
发展:秦琼的老板李二登场
然而,镇守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的秦王李世民,年初被任命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节制调度关东诸兵马。他并不这样认为,提出跨河出击,将战线前移,进可攻退可守,方能占据主动。
其实,李世民驻扎关东,本意等待诸路唐军取胜山西,便催马过河,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彻底扫平刘武周。然而唐军忙活大半年,不仅没占到便宜,抢得先机,而且输得一塌糊涂。
根据战事发展,李渊决定据守关中,实属正常。
李世民此时干了三件重要事儿:(1)选拔训练勇士,组建东讨刘武周宋金刚的特战部队:玄甲队;(2)调拨粮草,拉顺后勤,充实附近的永丰仓;(3)分析战局,等待时机。
经过数月精心准备,李世民筹备妥当,信心大增,上表李渊: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李渊很感动,公元619年十一月,他亲临关东,为李世民出征壮行,趁着结冰季,3000铁甲骑兵东渡黄河,驻扎山西闻喜,一边休整,一边打探情报,寻找战机。
十二月,刘武周部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兵在夏县大败第四波援军李孝基,俘虏并斩之。然后率军返回翼城,要途径李世民驻扎地闻喜。
得到情报,李世民派出四员爱将:兵部尚书殷开山、马军总管秦叔宝、卫孝节、秦武通,于美良川沿途埋伏,然后由秦叔宝出面,邀尉迟恭一战。
自开战以来,尉迟恭尚无败绩,且刚刚大败在绛州与李世民互为犄角的唐军主力,感觉良好,不就这回事吗,被胜利冲撞的头脑,像喝了大酒,兴奋无比。打就打呗,在我地盘上还怕你不成,尉迟恭想。
高潮:二人多次交手,结果一边倒
战者,诡道也。秦琼邀尉迟恭一战,实乃李世民定下的一计,利用尉迟恭刚刚大胜轻敌的心理,令秦琼佯装败退,引尉迟恭进入包围圈,用奇兵伏击。
果然,秦琼与尉迟恭一交上手,占有十个回合,秦琼故露力怯之相,调转枪头,拍马便跑。
尉迟恭毫无准备,不知是计,夹马便追。李世民早已做好埋伏,就等尉迟恭钻口袋,加上唐军将士酒足饭饱,只等一战,纷纷用命,最后大败尉迟恭,斩2000多人。
美良川一役打得漂亮,一扫唐军连败阴霾,成为两军对决转折点。
这也是是唐初两大国宝武将:秦琼和尉迟恭的第一次交手。从结果来看,是秦琼胜尉迟恭,但若刨除用计,单以二人武力输出论,尉迟恭并不在秦琼之下,甚至要稍高秦琼。
在隋唐的演义故事中,秦琼尉迟恭二人大战多轮,不知多少回合,仍不分胜负,最后想个办法,来定输赢:彼此束手接受对方击打,看谁的抗击打能力强,就是谁赢。
结果秦琼持双锏,先打尉迟恭两下,也就是四锏,尉迟恭不禁回身口吐鲜血;然后尉迟恭持单鞭打秦琼三下,把叔宝打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因羞于被耻笑,故将污血隐忍吞下,不料却导致秦琼日后得病、壮年早逝。
按这么说二人都吐了血,算是打个平手。但看秦叔宝先打四锏,已使敬德力亏,且敬德只打他三鞭。所以实际上,按照约定的规则,尉迟敬德抗击打能力更强。
言归正传,历史上真实的美良川之战,的确是尉迟恭兵败而逃。如果真要说秦琼厉害,实则有赖于李世民给秦琼暗地里开了挂,比如用计,比如玄甲精兵所向披靡,气盛无比,莫能挫其锋,都是叔宝胜敬德的重要辅助。
自此一役,唐军开始防反攻,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李渊得知秦琼取得大胜,大喜过望,亲赐其一尊宝瓶,并劳慰: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大意是:你抛妻别子,这么大老远投奔我,就立了这么大功劳,我李渊的肉都可以割给你享用,只要你张口,更不要说婢女和金银珠宝了,加油吧,兄弟。瞧这话说的,要么人家能当皇帝。
秦琼与尉迟恭二人,此后至少还在不同地方交手四次,如安邑、吕州、雀鼠谷和介休。不过均以秦琼胜利告终。
李世民奇计多出,带领精锐骑兵猛冲猛打,经多次决战,甚至不惜一天八战,一夜奔袭200多里,一连三天不解甲卸鞍,很快打回到太原附近,刘武周逃了,尉迟恭看大势已去,不得已率手下8000兵,归顺秦王李世民。
秦琼投降唐朝比尉迟恭早一年,二人才有了山西这次长达数月的缠斗,基于唐军兵力精盛、后勤物资粮草供应有方,综合保证了在二人对决中,秦琼屡战屡胜。
仅以单挑,来看个人武力高低,尉迟恭,这个被称为胡敬德的山西鲜卑族铁匠,的确要比秦琼稍强那么一点。而强的这么一点,或许正是尉迟恭身体素质更好,抗击打能力更强造成的。所以秦琼活到大约50岁就病世了,而尉迟恭身板好,得以寿终正寝,享年74岁方才离世。
反转:人生是拉力赛,高下不在一时一地
有粉丝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尉迟恭总排名第七、武将排名第二,而秦琼总排名和武将排名均末位,由此认为尉迟恭武功比秦琼高。
其实非也。凌烟阁24功臣的排名规则是,按照官职进行的,也就是谁官儿大,谁排名靠前。而官职大小通常又与功劳联系在一起。
李世民登基后,多年追随征战,充当猛将先锋的秦琼落下伤病,基本处于休养状态,没有立新功,所以官职没有大的提升,基本原地踏步踏。可以说,秦琼为李世民效力,止于参加玄武门兵变,此后基本在家赋闲休养了。
而尉迟恭则相反,他身体好,除了玄武门兵变斩杀李元吉,功劳列第一,李世民登基后,他还继续带兵,先后大败突厥、征讨叛军、随太宗亲征高丽等,这些功劳都是秦琼所不能比的。
由此可见,人各有命,秦琼武功高强、能力也挺突出,先前与尉迟恭对决时,也连胜挺风光。但人生是一场拉力赛,前半程你跑得可能快点儿,到后来身体差,赶不上了,好事轮不到,那就只能欣赏人家尉迟恭的高一头的显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