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徐州丰县城关镇,大街小巷流传着一载轰动性的新闻,李家兄弟俩被保送名校博士啦!一个北大物理学院五年直博;一个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这不就是三年前同时考取了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专业的孪生兄弟么?
那年这哥俩,是多少考生家长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结果。时过三年,这两个超级学霸,再创辉煌,重上热门。
兄弟俩同时以佳绩考取本科名校,又同时被保送名校博士。不禁有人猜测他们的父母有着怎样的教育背景?教育孩子何以如此成功?
其实这对孪生兄弟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兄弟俩的父亲在一家货运公司做技术工,母亲在县城一家皮鞋厂工作。当社会变革的浪潮一波一波涌来的时候,这对孪生兄弟正是牙牙学语的年纪,随着工人下岗的大潮,父母双双下岗了,从那时起一家四口一直居住在父亲原单位的一间三十平米宿舍里,蜗居生活哪来像样的书房书桌,兄弟俩的基础教育时代就在这里度过的。
从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到两个名校博士生,十几年的光阴,没有宽敞的住房优渥的家境,在命运的跌宕里他们的父母没有因为眼前的困局选择退缩。为了养家父亲去开出租车,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在路上奔波。
母亲除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以外,积零为整打工赚钱,补贴家用。也正是因为做父母的以身示范,吃苦耐劳,这才有了兄弟俩在学习上的踏实勤奋,拼搏进取。
父母是孩子的的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今年假期期间,哥俩一回家就决定利用在家时间去母亲所在工地做工,说赚钱是其次,孩子们觉得只有在工地上,才能亲身体会妈妈多年的艰辛付出。
父母除了生活中不畏困境,努力打拼的典范作用,更是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根植于孩子的心底。在兄弟俩的精神世界里父亲始终是他们的引领人。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酷爱读书。
从小到大,父亲送给孩子们最多的礼物也是书籍。每当孩子们遇到难题时,父亲总会及时给孩子分享书中故事,循循善诱。成长路上彷徨迷茫的时候,也是父亲带领孩子们在书中寻求答案。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选择人生,是父亲传递给兄弟俩的坚定信念。
近代知名学者梁启超说过“梁家是寒士家风出身,但寒门家风并不等同于寒酸;不能因为节俭而亏了身体,对于学习、增长见识的钱,该花就花。”家风育院士,梁家皆俊才。父母爱孩子,唯大爱为其长远。寒门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寒门心态”,目光短浅。
兄弟俩的父母多年奋斗,决心笃定。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支撑孩子们的未来上,直到孩子学业有成,他们才东拼西凑买了房。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这无异于给孩子的成功设障。与其抱怨、焦虑,不如和孩子一起奔跑在人生路上。
记得有个家庭贫困的北大女孩,写下的《感谢贫穷》,感谢她那即使深陷贫困,依然拥有远见卓识的母亲。贫瘠的物质丰盈的精神,当二者只能反衬的时候,感谢贫穷,让她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是否寒门,不在于财富多寡的分阶,而在于为人父母者的价值观。不要轻易相信阶层固化论,更不要以此为借口,掩盖教育观念的缺失。目前社会上相对公平的高考,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普通人上升的通道始终是敞开的。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的成长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今日互动:把你的好的教育方法,和我们分享吧。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