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19岁的青海玉树藏族女孩扎西措毛,这段时间格外关注一则关于刚果(布)的新闻——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到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啦。
从青藏高原到刚果盆地,海拔落差数千米,飞行距离近万公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两地结有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中刚友谊的年轻见证者
故事要从10年前那场地震说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扎西措毛当时所在的玉树州称多县文乐小学,距震中100余公里,校舍受损严重。
“教室变成了危房,我们也好像失去了家。我们吃住都挤在帐篷里……特别希望能回到教室,坐在书桌前。”扎西措毛仍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
这是2012年7月22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刚果(布)援建的中刚友谊小学竣工。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在上海出席世博会的刚果(布)总统萨苏向中方表示,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不管造价多高,刚果(布)都会承担”。
文乐小学,也是称多县唯一一所孤儿学校,从此与这个非洲国家结缘。校门口挂了一块牌匾——中刚友谊小学。
2012年7月22日,海拔3800米的高原飘起细雨。“在我们国家,下雨预示着未来的幸福和顺利。”专程去参加学校竣工仪式的时任刚果(布)外长巴西勒·伊奎贝说。
扎西措毛和同学们重返学校,现代化校舍让他们很惊喜。
2014年,这些两国友谊的年轻见证者,还受邀参加中刚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走出高原。
2014年6月13日,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前右一)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来自中刚友谊小学的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我们的娃娃们不能忘记
“鸟儿感恩天空,花儿感恩大地,鱼儿感恩海洋,我们感谢你们,让我们在这所充满爱的学校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做一个像你们一样有爱心的人,把爱的火种永远传递下去。”
今年4月,中刚友谊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用这些稚嫩的文字,表达对刚果(布)人民的感激之情。
2020年4月4日,学生们在中刚友谊小学上课。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不少孩子就是在玉树地震那一年出生。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与那个遥远的国家、那些陌生的百姓,有着特殊的缘分。
每年9月是中刚友谊小学的感恩教育月。“我们的娃娃们不能忘记当年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恩人们。”校长松刚说。
仁青巴丁与扎西措毛是同学,也是中刚友谊小学毕业生,现在于玉树州第三民族高级中学读高二。
“我原来不爱学习,但当学校建好后,我坐在新教室,有了学习的兴趣,决定认真学习。”
仁青巴丁期待高考能有个好成绩,希望能学计算机专业,用知识和技术回馈家乡。
困难来时,中国专家来了!
当扎西措毛看到中国专家的新闻时,专家组组长王俊辉与同事们已在布拉柴维尔展开工作,与当地医护人员加紧商讨抗疫方案。
自5月23日抵达,到5月31日离开,专家组有多忙?看看行程表吧:参访医疗机构6家,参加会议18次,举办培训次数30场,培训人数700余人,开展技术指导6次……
刚果(布)医生与中国专家交流。(图片来自中国驻刚果共和国大使馆网站)
在王俊辉看来,培训是工作重点之一,包括诊治、护理和检测等方面。
“当地医护人员态度非常认真,仔细做笔记,踊跃提问。每次培训总要超时两个多小时,停不下来。”王俊辉说。看到当地强烈的需求,专家组特意抢时间又追加了一场培训。
对当地医护人员来说,中国专家临床经验丰富而宝贵,这恰恰是他们现在最关心也最急需的内容。
在中国专家看来,当地抗疫工作也不乏亮点,特别是当地有长期应对传染病的经验,宣传力度和动员措施都比较到位,有助于防止疫情扩散。
参加培训的部分刚果(布)医护人员与中国专家组合影。(图片来自中国驻刚果共和国大使馆网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专家组的首要工作原则。“中国经验有价值,但绝不能照搬。制度不同,一些很好的经验也会水土不服,”王俊辉说。
刚果(布)总理穆安巴在会见专家组成员时说,中国专家到来恰逢其时。“困难到来时,谁与我们站在一起,谁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心里清清楚楚。”(记者:刘锴、史彧、王松宇、吕雪莉、李琳海;视频:薛玉斌、赵玉和、史彧、刘瑞娟、冯燚伟;编辑:唐志强、孙浩;剪辑:孙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