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木桶效应,意思是说想要知道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长,如果木桶上大部分的木板都一样高,但就是有一块只有一半的高度,那么即便放入再多的水也会从那块只有一半高度的木板缺口流出,所以这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就要看那块“短板”有多高。
很多父母也熟知这个效应,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一个劲地想要弥补孩子的短处。
朋友玲玲就是这样一位父母,她对她儿子的评价就是“差等生”,因为她儿子在文化科目上的成绩不好,即便她儿子的体育能力特别强,曾多次在校运动会上拿到过奖项,也曾代表学校参赛拿过名次。
但是玲玲认为体育好没有用,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真本事”,为此玲玲没少责备孩子,还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全安排上了补习课程,可是她这样的做法不仅没得到孩子的感谢,还破坏了亲子关系,不止是她自己烦恼,孩子面对她也是闷闷不乐,因此到现在孩子的成绩也没提上去。
瓦拉赫效应
其实我认为玲玲应该先去了解一下“瓦拉赫效应”再去教育她的孩子,不是任何情况下,木桶效应都是对的。
和木桶效应不同的是,瓦拉赫效应认为当人的特殊才能或者天赋潜力被发掘出来之后,那么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这一长处而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巨大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不由“短板”决定自己的上限,而是“扬长避短”,让自己的长处给自己无限的发展而不是被短处拉后腿,然后用长处带来的自信和底气为自己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瓦拉赫本人的发展与其之后的成就就是从发现并发展自己的长处开始的,他在读书的时候,父母为他选了一条学文的道路,但是瓦拉赫的长处并不在于文学,所以一个学期下来,瓦拉赫的成绩并不好。
之后他又改去学油画,可是他在艺术上也没有天赋,成绩还常常处于“吊车尾”的位置。
幸运的是有老师发现了他在化学上的天赋并建议他学这个,没想到在文学和艺术上均无天赋的他居然在化学上有着惊人的潜力,最后竟拿下了诺贝尔的化学奖。
这就是长处给人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如果当时瓦拉赫还坚持走在艺术和文学的道路的话,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
当然他后来的成就也离不开能够发现并挖掘他的长处的老师,以及他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瓦拉赫效应也发生在孩子身上,带领孩子更好的成长。
如何让瓦拉赫效应在孩子身上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
虽然孩子每天都要去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所以我认为父母也应该像学校的老师一样在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之后再去教育孩子。
学校会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且有发展潜能的,身为孩子的父母,也应当建立这样的观念和思想;同时,还要积极摆脱关注孩子短板的目光,学着理解和运用瓦拉赫效应,与其紧盯孩子的短处不放,不如改变视角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父母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
第二,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为其发展提供条件
在摆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之后,发现以及发展孩子的长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经说过一句话:“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意思就是说看一个人所喜好的东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在发现孩子特长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多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言行,从孩子经常做的事情中、从孩子的爱好中发现他们的本性和特长,基于这样的发现再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机会。
如果孩子在艺术上有天分或者耐心,那么我们就送他们去学习他们喜欢的艺术;如果孩子在体育上有潜能,那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训练和培训的机会。
当孩子们的这种潜能优势被我们挖掘出来,并且自己也从中获得了自信和满足之后,那么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发展和提升自己,这个时候瓦拉赫效应就在发挥它的作用了,甚至还有可能孩子会因为自信心的提升而有信心把“短板”也弥补起来。
第三,给孩子的成长多点空间、多点耐心和爱心
前面就说过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我们不能够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我们要在发展孩子潜能的过程中给孩子多点成长的空间,不要急于求成,学会等待他们的蜕变。
其次发展孩子的潜能有时候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比如说一开始我们以为孩子在艺术上有天赋。
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这个时候家长们不要不耐烦,要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告诉孩子们这也是一个过程,他们还有机会接着去发现自己的长处,要知道就连瓦拉赫本人也是在经历了文学和艺术两次尝试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化学天赋的。
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短板,就连名人也不能幸免,比如人人皆知的作家钱钟书先生数学成绩就不好,但是在文学上的才能照样成就了他;还有朱自清,虽然数学不好但是作文好,也同样不耽误他称为知名作家。
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孩子的“短板”就片面地认为孩子是一个差生,也不能够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一味的用“补短”的方法,或许“取长”才是正确的做法。
导演王潮歌就曾说过非常帅气的一句话:“短处?短处我才不管呢!我是用我的长处来工作和生活的。”
如果所有父母们都像她这样想,那或许就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