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促使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科研、学术咨询等不同环节随机应变,顺势而为。有哪些被迫无奈的举措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哪些创新之举还能延续到后疫情时代?本文以 NORC机构的研究报告为例,为您详细介绍。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地研究生院措手不及,对于STEM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来说,为了保证学生学习不脱轨,网课充当了主要的教学方式,导师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完成研究生学术/学业咨询工作,科研实践也见缝插针地紧急安排,一些临时性政策随着疫情发展应运而生。换句话说,疫情的蔓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特征?是否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常规操作?
为此,位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机构NORC(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调研了300余所提供STEM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并于2021年发布了题为《研究生院的疫情响应:STEM教育创新与持续的希望之路》报告。
NORC 表示,此次研究对象主要是受访研究生院院长和研究生培养项目负责人等,重点关注“疫情危机以来,研究生院采取的创新之举,并在未来有计划地沿用甚至作为培养的常规举措”。这些新举措涉及:a.教学、咨询与研究;b.学生幸福感;c.研究生招生与学生留存。本文主要介绍前两部分内容。
网课为主,需加强过程监控不出意料,网络教学成为所有受访研究生院的主要授课方式。报告显示,超过210万研究生转战网络课堂。其中,180余万学生在疫情前仅参与课堂教学,大约27.5万学生参与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这一教学形式的转变获得了研究生院的认可,94%的受访者表示,疫情过后“其所在的研究生院很可能大幅增加混合课程的数量”,83%的受访者表示“非混合式的网络课程数量也会增加”。不仅是课程,对于研究生项目的整体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了研究生院院长、项目负责人的青睐。超过3/4的受访者表示将扩大混合式教学为主的研究生学位项目规模。“从实际来看,一些理论讲解课程是适合网络形式的,灵活安排可以确保教学质量并提高教学效率。”某受访研究生院院长表示。
为了顺利完成从课堂到网络的教学转移,几乎所有受访研究生院都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授课培训,包括设备和软件平台使用、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内容。8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院为研究生助教提供了培训,重在提升网络教学效率。与之相对,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的相关培训较少,只有不到七成的受访研究生院有相关举措。在落实网络教学方面,一些研究生院的方式较为特别。
例如,8%的受访研究生院与其他机构合作设计网络教学,6%聘请在线教学项目经理提供相应服务,3%允许学生选择指定的MOOC课程并承认学分。一位受访研究生院院长表示,在线教学项目经理主要负责课程网络化设计,包括教学时长、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教师则专注于把控教学内容,双方合作能提升网课设计的效率,并确保教学效果。”
这位院长同时提到,疫情促使研究生院审视每项工作的必要性,并厘清如何加强或优化做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即是其中之一,超过半数受访研究生院认为,疫情催生的网络教学尤其“需要加强过程监控”。
图片来源:unsplash
具体来看,研究生院倾向于采用内嵌数据跟踪和分析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精确监测学生的学业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教学反馈和课堂参与度等。一些研究生院要求教师在每次网络课程中融入学生学习评价环节。有些研究生院要求,学生完成演讲阐述、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后,任课教授需要通过网络视频,向学生“当面”反馈表现情况,加强沟通联系。
网络教学在后疫情时代注定大放异彩,与之配套而生的过程性评价策略也将得以延续。在网课类型方面,受访研究生院对异步网络课程情有独钟,认为其“兼顾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学习进度”,同时“更有效结合线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等”。
注:异步网络课程,区别于在线直播课程,它需要教师制作录播课程、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料、设计在线练习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模块,并利用交互式学习平台作为依托。
科研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对于STEM领域尤其如此。在实验室研究、田野调查等大受影响之下,引入网络平台和政策创新等是竭力维系该培养环节的有效措施。
受访研究生院比较认可网络会议替代线下会议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在一些计算科学领域,学校成功利用视频会议和在线协作软件,确保相关专业学生顺利完成科研。诸如工程、医学、生物科学等对学生实地走访和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领域,学校利用教学视频、开发VR技术等确保学生提前动手操练,力争有效衔接疫情后的教学内容。
在疫情缓和时期,学校制定了满足防疫需求的临时政策,例如分时段开放实验室,并严格限制人数,某受访研究生院院长表示,“我们要求每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教师为同一批人,以预防病毒传播的范围。”这一举措却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不少依此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生院发现师生和生生建立了更友好、亲密的关系,利于学校营造归属感强烈的校园文化。
图片来源:unsplash
该报告同时披露,调研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的介入的确解决了一些难题,甚至带来了一些优势,“但不少受访者表示,‘偶发学习’是网络环境难以弥补的。”即研究生在上课和科研期间,在课堂上、实验室内、田野户外与教授的学术交流抑或是闲聊中获得的灵感或知识,一位研究生院院长强调,“我觉得这是技术替代所带来的最大损失。”
需要师生交流沟通的还有学术咨询环节。相比本科教学,研究生阶段的咨询工作尤其重要而且频繁。该报告认为有效的学术咨询至少有三类目标,需要达到每次咨询工作的预期效果,教师在长期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关乎职业发展的资源等。疫情之下,教师只得采用Zoom等网络视频软件开展咨询。报告显示,受访研究生院院长对网络视频替代线下咨询的成效并不满意,仅有不到12%的受访研究生院院长表示“可以实现替代线下交流效果”。
尽管如此,在线咨询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优势,“在线咨询时间安排灵活,效率更高”“利于教师定期跟踪学生学业学习或论文写作进展”,即使多数院长并不认可在线咨询能取得圆满的效果,但不少研究生院均表示会将其与线下相结合,“扬长避短,以作为咨询工作的常态”。由于教师居家办公,视频总会“暴露”其生活场景,这一与学术工作极不相称的画面却意外地拉近了师生关系。报告显示,调研过程中,不少师生认为真实生活下的场景有效加强了双方的共情能力。任课教师或咨询教师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科研重压下协调日常生活,“这是未来线上线下咨询结合的重要关注点。”
学生幸福,依然守护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年来高校的工作重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有损学生的幸福感。NORC在调研中发现,远程健康服务在受访研究生院中得以广泛采用,99%表示在疫情之前就通过在线咨询方式提供心理辅导,疫情之后仍然作为常态化服务提供给研究生,这类服务包括视频/语音咨询、小组在线诊疗,以及其他医学诊疗服务(具体根据学校所在地规定而异)。不少研究生院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网络课程或研讨会,围绕冥想、正念减压等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策略,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心理按摩。
在疫情前,高校为研究生配备较多的是兼职校园心理医生或咨询师,疫情时他们则转为全职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某研究生院院长表示,“学生普遍表示有专人可以倾诉烦恼或咨询心理问题的体验很好,学校也将在疫情后设立全职心理医生制度。”有些研究生院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或是拥有具备心理工作经验的学生义工,随即以自主参与为原则组织这些研究生为同学(包括本科生)提供在线心理辅导。
纵览受访研究生院在疫情期间的创新举措,NORC在报告结尾处写道,在网络大背景下,摒弃模板套路化的“创新”,尽可能加入“真实的、人与人的接触”,这是学生认可且能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功效的举措的显著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duate Schools Respond to COVID-19: promising pathways to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STEM education". NORC. Jan 2021.
[2] W. Stewart, Debra "What We Learned in the Pandemic About Graduate Training".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July 14, 2021. Web.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麦可思研究”(ID:MyCOS_Research),作者范春骏,本期责编傅业洋。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