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视觉中国
芥末堆讯 在全球疫情对教育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众多专家教授齐聚北京,深入阐释了他们对教育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与反思,为教师面对的新变化和挑战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5月15日,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变革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未来教师的角色与使命、面对的困境以及在新技术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中,《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命题人,北大心理学首任部长刘嘉指出,教师的职责将会发生巨变,未来的教师要更注重“育”人,而不是“教”人。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不论技术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不会变的。
在人工智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中挣扎的教师刘嘉说,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发生改变,但教师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教师如果还挣扎在怎么和学生做斗争,怎么和校长做斗争,怎么提分这些方面,那么内心会非常痛苦,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他指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6-18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三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现在的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授知识这一部分,思维的训练和三观的形成相对来说关注得比较少。正是对后面两点的忽略使得师生间的关系相对紧张,导致教师的压力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将来,人工智能对知识的运用会比教师更好,所以教师要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是问题关键所在。未来的教师要更注重“育”人,即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教”人,不是教孩子知识。”
针对如何“育”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生认为,教师要利用智能化技术采集学生的各种数据,创造出更多元、更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方式。他举例,“比如,老师课后要留三道题作为作业,那么一定是有一道难题,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和一道很简单的题,根据正确解答题目的多少,学生又被分为好学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种。即便老师不做作业,也知道差一些的孩子做一次就多一次失败的体验,这就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评价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改进:假设我们给每个人的都是低于他能力的题,但我们给了以后,目的不是让学生做这个题,而是让学生来找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让他们模仿出一道类似的题。”
张生表示,学习较差的学生本质上是思维能力较差、不会归类以及无法找到问题的共性,所以老师应该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任务,这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工具,未来将会高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那么它是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教师呢?
刘长铭表示:“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很难代替我们。就像西班牙哲学家萨瓦特尔所说,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刘长铭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够替代那些规则非常清晰的领域,例如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就可以取代棋手进行比赛。而当教师面对学生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沌系统,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导致最后产生出无限种可能。
“不论这个学校建在那儿,一个好学校就是一群好老师凑在一起。”他提到,当年建在山坡上的西南联大,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好老师凑在一起,八年中才出了诺贝尔奖,出了那么多的院士,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学可以跟西南联大相比,这才是最好的学校。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补充道,好老师能帮助落后的孩子重新拾回学习的信心,厉害的老师则能教出来天才。每位老师都必须具备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性格、品德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
此外,针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指出,教育虽然被分成不同学段,但其实各学段是相通的,人的培养是相通的。所传授知识的复杂程度不能成为把教师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依据,各学段的教师是平等的。“我们幼儿园老师一方面要像教育心理研究者一样和儿童交往,同时也要像教育家一样给儿童提出策略和方法。”苏婧说道。
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也是家长和子女间的连接。教师在学校教导学生时,往往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当他们回到家中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原有的界限、清晰的规则以及明确的方法瞬间就土崩瓦解。
我是教师,为什么还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可我发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特别无力。”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管理部总经理、新东方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汪珺说道。
对于这个让许多作为教师的家长困惑的问题,清华大学幼儿园副园长晏红表示,这个问题涉及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她认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关系。教师在学校时跟其他孩子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家时跟自己孩子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逻辑完全不同。当一个孩子扮演学生的角色时,他就会主动与老师保持界限。但当他面对父母时,他不会刻意保持距离,也不会遵从制定好的规则。
“有的时候,老师回家后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会比较焦躁,因为他还想继续当老师,没有转换过来自己的角色,所以他教训的口吻也没有发生变化。而家里的场域不同,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晏红指出,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逻辑内涵不一样,家庭教育需要的是情感伦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需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教师在家庭里需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服务中心主任龙迪建议,作为教师的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安全依恋。做父母的能给孩子最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安全依恋。家庭不是学校的延申,也不是孩子的第二课堂。
“当孩子在外面探索时碰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好,跟同学相处不好等等,家长别太当回事儿,我们自己不也一样吗?我们对现在的工作成就都满意吗?我们对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都满意吗?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有办法去处理。孩子其实也一样,他遇到了困难可以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龙迪表示,教师、家长这两个角色的切换难度很大,做不好是正常的,教师不要过分责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