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编外教师”。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9日 第 05 版)

延伸阅读: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矛盾根源其实是这件事

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视频结尾处

这位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

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了

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

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不敢屏蔽

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可又会经常收到一大堆没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无形间成为“压力群”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突然情绪崩溃

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

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这并不是个案。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扫教室还要去学校食堂帮忙打饭。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家长群是如何“变味”的?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但之后却演变为“夸夸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

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老师的压力同样不小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

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

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媒体观点

北京日报:让家长群变味的其实是分数指挥棒

并非怀疑老师的认真负责,也不能指责老师的要求高,更不能否定让家长参与的方法,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家长群,的确沦为视频中家长痛斥的样子,成为家长的“作业群”。说实话,估计很多老师也觉得冤枉,因为这都是为了学生好,甚至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在一浪接着一浪的减负呼声下,学校和老师已经不敢再留大量作业,而家长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以便考出好成绩;再加上严苛的舆论压力,又让老师不敢动用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惩戒权”,减负与成绩矛盾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怎么办?只能让家长承担起过多的责任。

家长过分参与,压力自然增大,家长群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压力群”。为了你们的孩子,老师们师出有名、理直气壮;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其实,比带给家长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家长群里的价值观扭曲。教育不只是知识,更是为了做人,老师要为人师表,家长要甘作表率。但很多家长群里充斥的,是虚伪的客套、违心的点赞、错位的安排,甚至联袂作弊……告诉孩子不能说假话、不能做违心事,不能表里不一,老师和家长却在家长群照做不误。一个家长群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社会和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当前的教育生态。

表现在群里,根子在现实。家长群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别学校和老师有,而是具有普遍性,涉及当前教育大环境。当分数和升学还是说一不二的指挥棒,当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全才去培养,当难以抵御社会上贩卖的各种教育理念的裹挟,特别是当老师的要求与家长的希望不在一条线上,类似家长群里的这些问题,估计会长期存在。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但培养未成年人,不止需要一个家长群,起码不需要畸形变异的家长群。

红星新闻:退群不能解决问题

退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老师与家长的矛盾,衍生更多困扰。退出了家长群,就可以不管老师对家长的各种要求吗?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没了家长群,还有电话、短信等等交流工具,更原始一点,还可以“请家长”。退群,只会增加彼此的沟通成本,也会让自己失去和其他家长沟通学习的机会。

家校沟通必不可少。家长群虽然受到部分人的诟病,但其终究还是当下家长老师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渠道,也是网络时代赋予家校互动的便捷场所。和家访或家长会相比,家长群的沟通效率更高,理应解放家长和老师,减轻他们的负担,但因为及时沟通的功能,家长群常常带来的巨量信息、复杂关系,又成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困扰根源。

从本质看,家长群只是家校沟通的工具而已。家长和教师的矛盾根源,还是在于双方对各自在教育孩子上承担的责任或分工有异议。家长应不应该批改作业、打扫卫生?教师有无权利下达指令、督促家长执行?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教育不是教师或家长任何单方面的作用,它需要家校联动,需要家校配合。二者虽有矛盾,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为了孩子好。

基于共同的目标,双方不妨各退一步,体谅彼此难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合理安排彼此的任务;或利用好家长群这个沟通平台,适时明确彼此应承担的责任。学校也当设立相应机制,加强对家长群的管理,教育部门也要出手推出一些办法,就如近日山西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家长群到底是压垮成年人,还是促进孩子教育,愿这一次讨论能引起各方反思,也愿家长群不再成为新闻池。

澎湃新闻:一个安静的家长群,对家长和老师都是福音

家长群的异化,根源是家校关系扭曲,家校责任错位。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职责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异化的家长群中,老师把很多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让家长不堪重负。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些老师把育人的责任转换成唯我独尊的权力,大搞一言堂,享受着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感觉。家长一个不到位,轻则点评批评、公开示众,重则开除“群籍”。

敢于“怒而退群”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因为在权力不对等的家校关系中,孩子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人质”。家长们作出任何举动,都要考虑到一旦自己得罪了老师,孩子可能要被“穿小鞋”。

让家长群静下来,回归服务老师与家长的定位,立规矩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让老师和家长明白家长群的定位,知道应该通过家长群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除了必要的沟通,平时不妨就让它“凉着”。更重要的是,这些规矩能否得到落实。如果无法落实,该如改进,又该由谁来监督。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必要的监管,更需要老师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家长,遵守家校边界。

这不仅是为了家长,也是为了老师自己。因为一个“变味”的家长群,往往也会反噬老师群体。有老师感慨,有了家长群之后,时刻都是家长会。一个安静、清爽的家长群,对家长来说是福音;对老师来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和负担。

原标题:人民日报:家校共育 携手同行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 红星新闻 澎湃新闻等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196 字。

转载请注明: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应理顺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要摆正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