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文|诚言呈语

前阵子,一条“同款老教师”的在线教育广告,刷了不少人的屏。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假专家”被戳穿,向来是网友们喜闻乐见的事。

而这些广告,也由于主人公的“表演”,承包了不少人的笑点。

但不少人笑着笑着,可能就有点想哭了。

因为如今的在线教育,已经几乎成了基础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部分人都是用户。

所以当你笑完了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自己的英语,还真有可能是数学老师教的。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在线教育的过度营销

“同款老教师”,只是在线教育过度宣传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过度营销的现象,并不少见。

某英语教学平台,向来以“欧美外教”为营销利器。

但当真有人刨根问底儿了之后才发现,所谓的“欧美外教”,很多人都是南非国籍。

当然了,南非的官方语言除阿非利卡语之外,也有英语。

但平均年龄20岁左右,普遍教龄在一年左右的团队,又能有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呢?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为营销而包装,其实倒也符合商业规律。

顶多你也就说它是过度宣传罢了。

但有的数据之夸张,却似乎在嘲弄着家长的脑回路。

比如某辅导曾高调宣布,自己的用户总量已突破4亿人。

但你就算是把全国在校的中小学生全加起来,再“饶”上几乎不使用在线教育的大学生,一共也才3亿人多一点的样子。

即便是把已经毕业了的老用户都算进来,这数据也有些经不起推敲。

但这就是互联网营销中,难以避免的状况:

吸睛、夸张,甚至,可能还有些离奇。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当“慢教育”遇上了“急资本”

教育,是个长期的事业。

而接受教育后所得到的成绩,也从不是立竿见影就能显现的。

可见从时间跨度,到效果呈现,在教育上,都显现了一个“慢”字。

但在线教育不同。

“在线”虽然只是区别于传统线下教育一种教育手段,但只要踏入了互联网销售的边儿,就意味着“烧钱圈地”的基本操作不可或缺。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因为第一,从目前各家在线教育的课程来看,内容同质化的天花板暂时还没人能打破。

而同质化内容,则意味着在“产品质量”上缺乏竞争壁垒。

所以扩大宣传流量,并不仅仅不止是个盈利多寡的问题,而是教育机构的存亡问题。

第二,在信息流爆炸的互联网上,能够停留在用户脑海中的记忆,实际上比鱼多不了多少。

想要立足,就需要高频次、多场景地让自己出现在用户面前。

但是当大家都在这样做,边际效应凸显的时候,就意味着你需要“烧”掉的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依靠资本。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资本的基础属性,是逐利。

而且是放在全行业对比后,作出的最优选择。

所以它的盈利,处处都体现了一个“快”字。

这和教育的规律周期、教育的创新周期,以及教育成效所体现出的“慢”字,都不怎么沾边。

但它却是在线教育企业安身立命的硬条件。

所以,与盈利能力不匹配的方面,优先级都得往后排。

于是,流量、宣传和扩张的优先级,都高于内容的优化,和产品的创新。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毕竟内容上的暂时落后,模仿的成本还比较低。

但如果失去了市场的话,就意味着只能躺平了出局。

老师成了业务员,内容成了次要竞争力。

当短期营销的需求,盖过了长期的产品迭代后,教书育人的作用淡了,营销驱动的属性强了。

这样的在线教育,似乎并不是学生和家长真正需要的产品。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拆东墙,“补”西墙

这两年,当教育减负让不少学生都不得不投向昂贵的课外辅导班后,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些呼吁减负的“家长”,到底是不是课外辅导班自己?

这我没法臆测。

但保留这种可能性的逻辑,也确实能说得通。

课外辅导班在助长教育焦虑的方面,确实存在。

因为这样的宣传海报,可能谁也没少看见过。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而在这方面,线上教育虽然宣传渠道上区别于课外辅导班,但在营销思路上却殊途同归。

因为想要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就是要让你觉得“我是真的需要”。

从形式上讲,就是“我给你焦虑,然后我这里有药”。

可是让在线教育来填补教育空白,这在逻辑似乎有点问题。

因为在线教育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补”。

而所需要“补”的,来自于学校课堂上产生的疏漏。

那么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显然应该是增加在校教育的任务量,而不是课外辅导机构的过度营销。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毕竟在教育上,学校老师才是更专业,更便于因材施教的那个人。

但学校在减负的环境下,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线教育,更像是借助了外部条件的春风,通过资本的力量走出了“开个门店,随便卖点什么就能赚钱”那条30年前的老路。

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极尽营销之所能,还有谁,会真正地去专注于做内容呢?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从家长到学校,从机构本身到营销演员,无不被资本裹挟着,满脸的都是尴尬。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写在最后

对于在线教育,我并不想全盘否定。

毕竟减负的大环境不会变,而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空白,可以由在线教育来填补。

这对充斥着各类辅导班的城市学子来说,可能影响不大。

但对于资源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子来说,却是条出路。

做企业是要赚钱的,这我认可。

而单纯地以义务教育的心态去要求线上教育企业,也不现实。

但专注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服务学子,才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而这,或许也是线上教育面对同质化时的破局利器吧。

本文首发于诚言呈语旗下账号,独家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88 字。

转载请注明: 当“慢教育”遇到了“急资本”,在线教育尴尬了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