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隐私权”,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才兴起的概念。尽管如此,却并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对“隐私权”的实体就全无感知,就丝毫没有这种意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天高皇帝远”,用来表示一种很自得的状态,为什么自得?因为那个权力至高无上、威严仿佛无所不在的皇帝管不着自己,他们有了自己的空间。

所以,自秦始皇以后,尽管古代中国人没有“隐私权”的概念,但并不代表他们在皇权之下,就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私人空间,皇权也很少公开宣示,他们准备把臣民的这点儿可怜的空间也尽数剥夺。

事情到了朱元璋这儿,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于是乎,“没有私生活”,便成为明初人们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在朝做官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生活在窥伺下的官员们

关于朱元璋对官员无孔不入的窥伺,有这样几个有趣的故事:

宋濂,这个开国功臣,又是文人领袖,明朝的典章制度都是经由他手制定的,朱元璋很宠爱他,还专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有一天晚上,宋濂家里来了客人,他招待客人,陪其饮酒。次日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晚在家喝酒没?宋濂是个朴厚君子,以实对。朱元璋接着又问,和谁在一起喝的?你为客人们准备了哪些好菜?宋濂一一作了如实回答,但心中究竟不免诧异。等宋濂回答完毕,朱元璋哈哈大笑,说宋爱卿真是老实人,没有欺我。宋濂这才知道,他即使退朝居于深宅大院中,也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一个儒生钱宰,被朝廷重召,编《孟子节文》,退朝回家,思念故乡,文人积习不改,便作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没想到第二天和皇上一见面,朱元璋就说:你昨天的那首诗很不错,不过你说“午门朝见尚嫌迟”,我可没有嫌你“迟”啊,你这是冤枉我,把这个“嫌”字改一下,改作“忧”怎么样?钱宰当场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磕头谢罪。

上面几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因为其中既有大员,也有一般小臣,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监视官员下了多大的功夫。尤让人称奇的是,朱元璋对已经退休回了老家的官员,也并没有放松窥探。吏部尚书吴琳,这是正部级官员了。《明史》记载,他退休返乡后,朱元璋特地派人前往察看,使者隐藏身份,偷偷来到吴琳的家乡,看见一个老农正在田中拔草,使者上前询问:这里是吴尚书的家乡,请问他在哪儿住呢?老农非常恭敬地回答:我就是。使者回报皇帝,朱元璋大为赞叹。

朱元璋为什么对窥探官员的私生活如此上心?又为什么有意要将他监视官员的行动透露无遗?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严防官员对自己玩猫腻。朱元璋骨子里是不信任自己豢养的官僚集团的,这种无孔不入的窥探可以保证双方在并不信任的框架下,达成一种妥协。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即朱元璋是为了防止官员背着他欺民。这么说也没有什么不对,只要我们不过分机械地界定君与民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这两个貌似天差地别的答案,实质上也可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二个问题有些让人琢磨不透,世界上热爱偷窥的人们,几乎没有一个是在达成目标之后,还要把自己的行动透露给对方的,否则还能叫什么“偷”呢?但朱元璋不同,他的窥探也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时候进行的,是名副其实的“偷”,可他在“偷”完之后,还要告诉你,你被他“偷”了,这真是一个另类。我来告诉你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另类的奥秘。很简单,他握有让你发抖的权力。世界上的其他偷窥者如果像他这样干,轻则会挨一顿老拳,重的还会吃官司,可朱元璋不会,不但不会,他正要借此明白宣示:你在我面前永远是透明的,没有必要和我玩心眼儿。

为了让臣子们在自己面前永远透明,朱元璋有一套周密的办法,最主要的是建立特务制度。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电影《锦衣卫》剧照

说起明朝的特务,因为电视媒介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把那些秉承宦官旨意,穷凶极恶到处抓人的锦衣卫,都“安放”在明朝下半叶的武宗、熹宗时期,仿佛这是明朝快衰败的时候才有的乱象,其实不然。建立锦衣卫组织的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锦衣卫经常对落在他手里的官员施加酷刑,而有些官员,皇帝还只是想略施惩戒,并没有准备让他彻底消失,这样,锦衣卫的所谓诸多“不法”之事就传到了皇帝那里,于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演出了一场怒烧锦衣卫刑具的好戏,他说:审问犯人是司法机关的事,我有时让锦衣卫先问问,不过是要他们先把情况摸一下而已,怎能随意入人于罪?这话有点像说单口相声。我不相信朱元璋对自己授予无边权力的锦衣卫的“不法”之事真的一无所知,他之所以要演这样一场戏,不过是因为锦衣卫的民愤(准确地说应该是“官愤”)实在太大,他面对官僚集团,权且做出一种安抚的姿态罢了。

绑在土地上:朱元璋的治农秘笈

朱元璋对官场事务控制极严,那么对民间又如何呢 ?

农民在田里种什么作物,他要管。从他建国开始即用严刑强迫人民依照朝廷需要种植作物,“各户务要依照号令如法栽种桑株、枣柿、棉花,敢有违者,家迁化外”。

民间风俗,他要管。早在洪武元年(1368),即朱元璋即帝位后的第一个年头,有一个叫高原侃的官员进言,认为京城百姓遇到丧葬,均设宴席,聚亲友,“作乐娱尸”,“无哀戚之情”,这样的风俗极坏,应该禁止。朱元璋即命令制定丧服制度,让天下遵照执行。

百姓的生活方式,如婚姻礼节穿衣戴帽等琐事,他也要管。以服饰为例,洪武初,朱元璋主要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四个方面,确立了明代服饰制度。这套服饰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贵贱有别,服饰有等,不同阶级不同等次的人,都只能享用本等级的服饰,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

服饰等级制度可不是说说好玩的。整个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申述服饰禁例,一旦有人违犯,就会受到严厉制裁。当时有百姓不许穿靴的禁令,有三十多位南京市民就因为违反了这条禁令都被充军了。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电影《绣春刀》剧照

在民间事务上,朱元璋为什么如此苛细?因为这契合他的建立小农社会的理想。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他的强制性的移风易俗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怎样评价朱元璋对民间事务的严密控制,今人角度不同,难得一致,以现代眼光施以道德评判,也殊难让历史中人心服。也许更值得讨论的是,他依靠什么来完成他对民间的这种严密控制?中国疆域广阔,加上造物主又赐给人一双脚,今天在天南,明天在海北,要想严密控制实在是戛戛其难。

怎么办呢?朱元璋的秘笈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百姓牢牢地绑在土地上,使你的脚不能随便乱跑,要跑也在他划定的范围内,这样,你就永远在他的控制之中。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1384)四月,朱元璋对全国发布了一个命令,要士、农、工、商这四民各守本业,医生和算命的不得远游,百姓凡出入、作息,乡邻都必须相互知道,如果偷偷跑到他乡就算违法,要被流放到边远地带。这一规定在朱元璋于该年所编的《大诰续编》中又有了详细的演绎与发展。

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巨著《国榷》中说,明初规定夜晚不能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村子里深夜里不能有人行走,所以,人们常常稍有不慎就会因“口语细故”而被流放和充军,他的家乡为此而充军的就高达六千余人。谈迁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提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说:“言之至今心悸也!

盛世?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人们的私生活被消灭,洪武朝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控制臣民最为严密的王朝。略翻史料,对这一点都会有清晰的印象。但这只是一种感性的东西,而要论到理性层面,我们又常常听到另一种观点,即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明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他一手奠定了朱明王朝的盛世……

据说,以上这种观点是“辩证地”“历史地”看朱元璋的结果。可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控制臣民最严密、臣民连私生活都没有的王朝,怎么会成为盛世?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电影《绣春刀》剧照

我当然承认朱元璋是一个手段非常高明的皇帝,否则他也不会对他的臣民具备那么强大的控制力,在其治下几乎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可是仅此一点,似乎只能说明洪武朝是朱元璋这个雄主的盛世,而不是他可怜的臣民们的盛世,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没有人会把自己总是“裸体”的朝代称为盛世。

以明朝为例。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和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都颇得历代史家的好评,公认其手腕高明,王朝根基稳定。然而,这种稳定是以什么作代价的呢?是对民众的强力控制!史家告诉我们,从明成祖朱棣开始,越往后,明朝皇帝的治国能力越差,一蟹不如一蟹,可是从史料上看,明中叶以后,因为朱氏皇权的控制力已经无法恢复到他们的祖宗朱元璋的水平,整个社会反倒迸发出了洪武朝无法想象的活力,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本文选编自《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85 字。

转载请注明: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