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曾言:"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千百年来,无数的前辈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这个道理,他们或身居陋室,或食不果腹,或孤苦无依。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这些贤人依然没有丢弃自己高尚的品质。
由此可见,贫穷和富有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品质的标准。然而,有一个经济学家却公然的发出了:"穷人没有道德和信誉可言,兄弟姐妹反目多因为钱"的谬论。
这个发出谬论的经济学家名叫王福重,王福重出生于1965年,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王福重都能轻轻松松的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几年的艰苦奋斗下,王福重终于迎来了梦想的花开,1998年,王福重顺利的拿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博士学位。
一向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的王福重并没有选择停下奋斗的脚步,一年后,他又来到了北京大学读取博士后,在书香萦绕的燕园里,王福重心无旁骛的钻研着经济学的知识。
那些严谨的经济术语和飘忽不定的经济走向给了王福重很多的思考,慢慢地,他对人生,社会,世界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成绩优异,王福重还曾担任了曾任北航国际贸易系主任。主要教授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相关知识,
在北航任职的这段时间,王福重认真践行着自己的工作准则,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在这样艰苦的奋斗下,王福重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他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也翻译了很多经济学领域的著作。
生命不止一处的风景,对奋斗者来说更是如此。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王福重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他担任了《国企》,《上海证券报》等报社的主编,也成了备受瞩目的经济学专家。
2010年,王福重担任了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的嘉宾,他那犀利的点评燃起了无数人对经济学的热爱,一时间,王福重成了家喻户晓的经济学专家,王福重的名字和观点成了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然而,随着名气的不断增大,王福重似乎也开始愈发口无遮拦了,他常常会说出一些富有争议的观点,在这些观点的发酵下,大众对他的评价也开始褒贬不一了,有人赞叹他的才学和胆识,而有人却觉得他狂傲无比。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和看法,大众对王福重的褒贬本是无可厚非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支持王福重的人加入了批评他的行列。
其原因就是,在一次节目上,王福重公开的说出了:"穷人没有道德和信誉可言"的话,他举了一大堆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言论一出便引来了大众的反驳,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王福重的这个观点,一些支持他的人也开始纷纷把舆论的炮火对准了王福重。
一个立志要振兴中国经济的有志青年在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下,终于收获了成功,他成了大名鼎鼎的经济学专家,可是,一向严于律己的王福重为何会发出"穷人没有道德和诚信可言"这样荒谬的言论呢?其中有两个原因:
1:心境的变化
一个的思想往往会随着时间,地点,情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不同的处境下,人心境的改变尤其明显,心境的改变又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一个人看人生看世界的方式。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烙刻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正如张爱玲所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王福重本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一直在努力的朝着梦想前行,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王福重见证了太多经济领域的兴衰,随着那一串串数字的改变,手中的财富转眼间就发生了变化,个人的身份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斑斓的经济泡影迷惑着王福重的双眼。
他眼中的经济不再和劳苦大众息息相关了,而只是富人用来积攒财富的一种手段,王福重以救世主的身份来俯视着劳苦大众。他无法真正了解这些穷人,而只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2:个人的经历
《铁观音》中有言:"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眼睛是上帝赐予人类观察世界的武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明亮的眼睛来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然而,个人的眼光往往有局限的,我们不可能看遍世间所有的风景,也不可能了解匆匆的行人。
因此,人类只能凭借局限的经历来过好自己的人生。或许,王福重也曾和一些穷人接触过,他在这些穷人的身上看不到美德和诚信的影子,而只看到了谎言和欺骗。
王福重采用了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观察穷人,他认为所有的穷人都如自己看到的那般道德低下,王福重用第一印象定格了一类人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言论和观点都过于片面和偏激。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切不能以局限的眼光看世界,不能随意的抹杀掉一类人的道德和诚信。而是应该客观,全面的观察周围的一切。
只有摆脱掉固有思想的束缚,接纳,承认,理解,肯定和自己生活境遇不同的人,切身处地的感悟别人的生活,不轻易发出刻薄片面的言论,也不轻易否定别人的生活和努力,争取用慧眼,用心去发现和体悟更广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