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本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只要守住街亭,诸葛亮大军就能建立从陇右来的粮道,甚至可能趁此一举拿下关中。而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为了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不得不斩了马谡,平息了这场风波。
马谡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马谡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临死前,看到马谡与诸葛亮同列,于是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只会夸夸其谈,“不堪大用”,要诸葛亮一定注意。
那么,从开头来看,刘备说马谡“不行”,马谡最后自己也失了街亭被斩,似乎马谡已经注定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然而,马谡的水平真的这么不堪吗?
白帝托孤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一理马谡在《三国演义》里的几次表现。
除掉“刘备托孤”和“失街亭”之外,马谡主要的“戏份”还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诸葛亮南征时
当时,刘禅派马谡来劳军,诸葛亮与他相见,便趁机问马谡怎么看这次的南征作战。马谡立刻回答:“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闻言大悦,在劳军后立马就把马谡“扣下来”做参军。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对马谡另眼相看,有意培养。
诸葛亮
第二次也是在南征过程中
此时,孟获的弟弟孟优来投降。诸葛亮问诸将怎么看待孟优来降。马谡看穿了孟优是来诈降的,便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递给诸葛亮。马谡的看法又与诸葛亮一致,所以“孔明看毕,抚掌大笑”,最终蜀汉将计就计抓住了孟获。
孟获
第三次出场则是在北伐前
此时,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出山,兼领雍凉二州兵马。司马懿是毫无争议的一代人杰,如果让他总督雍凉,时间一长,蜀汉北伐的难度就会几何级增长。如何在这个“毒瘤”真正致命前将它祛除,成了诸葛亮最头疼的事。此时,马谡又站了出来,献出了反间计,成功离间了曹睿和司马懿,虽然曹睿最终没有杀掉司马懿,但司马懿还是失去了兵权,为蜀国祛了一个大患。
司马懿
平心而论,马谡第一次回答孔明的问题,的确可算成功捕捉到了小型战役的作战关键点。第二次回答诸葛亮的询问,也算是掌握了具体战斗的形势,能够看出某场具体作战时对方的谋略。综合来看,马谡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参谋。而之后主动献计,成功离间曹睿和司马懿,的确可以说是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我们可以说,马谡毫无意外,是一优秀的谋士,甚至谋略水平在全三国都可算出色。
但如果马谡这么优秀的话,为什么刘备还说马谡“不堪大用”呢?
第一,当然是因为刘备过世时候,马谡几次献计都还没发生,刘备没有完全看到马谡的才华。
第二,是刘备担心,虽然马谡的确很聪明,但马谡的个性还不够沉稳,并且实际领兵经验不足,所以他能胜任一个优秀的谋士,而无法作为一军的主帅。
昭烈帝用人识人可称三国第一
刘备的担心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谋士只需要提出一个大方向的主意,并不需要考虑其他更多的事情。而主帅第一要义却是要把握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之后还要将战场的宏观形势和微观细节结合来考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极端冷静地思考中指挥作战。从后来街亭之战的过程来看,马谡先自诩“熟读兵书”,自负“怎么可能守不住街亭”,已经是把领军和参谋等量齐观,开头就犯下大错。之后又临阵改变诸葛亮的指示,机械套用“背水一战”的典故,并对王平的多次劝诫都以“笑”和“大笑”回应,主帅应有的情绪控制和综合考虑几乎都得了“零分”。最后,蜀军因为无粮无水,大量人员投降,军心尽失,而马谡也无法劝止,其表现完全不配做一军之帅。最后,街亭终于失守,他自己也身殒。可以说,马谡在街亭的表现是完全应证了刘备的担心。
街亭之战形势图
总的来看,马谡虽然绝不是民间传说或者成功学鸡汤里的“无能之辈”,而是一名谋略水平让孔明都为之赞赏的优秀谋士。但是,马谡由于缺乏一线作战经验,性格修炼还不够“到位”,所以无法胜任一军的统帅,而刘备的“不堪大用”也正是此意。
我们常说,要用人所长,摆对位置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马谡如果不去守街亭,而去帮助诸葛亮处理陇右粮道的各项事宜,而街亭由王平或者魏延来守,那恐怕三国历史就要永久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