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名山,能聊的可太多了,相比这几年超级火爆的黄山,我国还有一处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的名山却低调很多。
作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今天我们要聊的庐山,其实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旅游领域的“初代网红”和“历史见证者”了。
一座被无数名人加持的山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历史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在崇尚隐逸的晋代,陶渊明于公元405年在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时至今日,仍是道教名山。
隋唐两代,公元756年,诗仙李白从安徽宣城至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如今成了中国人古诗入门必背诗句;795年,李渤隐居山中,养白鹿自娱,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
到了815年,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并在北炉下筑草堂,庐山脚下的九江,就是白居易写出《琵琶行》的地方。
到了宋代,同样有我们熟悉的无数名人到过庐山,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写出了初中必背古文《爱莲说》;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代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到庐山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在庐山重建白鹿洞书院。
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里,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的古文,居然有这么多都是在庐山诞生的!
如今风貌不同了?
既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为什么如今的庐山,风貌却是以众多欧式风格的别墅建筑而闻名呢?这样不会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显得很违和么?其实今时今日庐山山中风景的形成,也是有一段屈辱历史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陆续签订,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多个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其中就包括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南京、镇江、汉口、九江,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自由游历、通商、传教,1860年《北京条约》后更是允许租地盖房。于是洋行纷纷在通商口岸设立分行、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外国人纷至沓来,工作、定居,逐渐成为当时的一个特权群体,而享受着贵族生活的他们,每逢夏日,都难以忍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酷暑,“夏季避暑地”成了当时的必需品。
真正让庐山进入大开发阶段的,是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22岁的李德立登上庐山,看中了东谷女儿城高地平坦的长冲一带,不过即使有多项不平等条约在手,当时的清朝政府对洋人在中国买卖土地控制得还是比较严格,为了得到这片土地,李德立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他先是买通了当地的一个中国人,出面和地方官员交涉,可后来当地的官员发现李德立本人居然是个外国人,于是就断然拒绝。于是李德立又想到了通过贿赂九江道台的方式,这次只是找了一个中国人代理,就将庐山4500亩土地承租了下来。不过这次依然没能如愿,因为庐山上的百姓得知清政府把长冲一带土地租给了洋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于是和李德立开启了一场拖了十年之久的纷争。
可是李德立的图谋最终还是实现了,1894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战中战败,李德立乘机请英国政府再次施压,1895年11月29日,英国驻九江领事与浔阳道台双方签订协议,根据协议,李德立以极低的价格租得长冲谷一带共约4500亩土地,租期居然长达999年,令人难以置信。
此后,英、法、德等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陆续在庐山上诞生了,这座本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承载之山,此后又多了一种充满异域情调的风貌,民居别墅、小学校、礼拜堂、医院、公共运动场、图书馆等让这里成了一个社区。
如今,我们早已不纠结于庐山景观的细节了,但它依然每年为我们贡献凉爽夏日时光和气象奇观的功劳,大家还是牢牢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仿佛是一句在千年前为这座名山留下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