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音乐都与国家的兴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国家陷入混乱的时候,音乐也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衰落。
如商朝即将灭亡时,《韩非子.十过》中就记载:“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靡靡之音”由此而来,意为颓废的音乐。
然而在烽火狼烟的汉末,“五胡乱华”,战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不仅没有因为战火而凋零,反而在这一混战时期发展到了巅峰,汉末、魏晋南北朝音乐为何会如此繁盛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文化现象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之所以如此繁盛,主要原因,和当时的文人、帝王、百姓推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1、曹操与曹植:一对浪漫的文坛诗人和音乐家
提起曹操,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他“奸雄”的称谓,汉献帝刘协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和刘备更是瞧不起这位“宦官之后”,因此在史书工笔中,曹操都是奸诈小人的形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而且他也十分喜爱音乐。
《魏书》中说:《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从中可以看出两点,其一为曹操喜欢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是曹操在登临高处有感而发的一首好诗。其二为曹操的音乐造诣非常高,他能把自己所做的诗通过管弦等乐器做出节奏,然后谱写成乐章。曹操还能准确的听出乐器音律的差异,:宫中的太乐令杜奎认为制造铜钟的工匠做出的铜钟音律不准,由此起了争执,最后在曹操的鉴定下,确定了铜钟标准的音律。此外,曹操也很喜欢唱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佳句,应该也是曹操喝着酒唱出来的绝句。
曹操不喜欢上古时期那些呆板的音乐,他喜欢灵活多变、欢快俏皮的音乐,并且“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他和这些人一起唱歌和诗,自己创作节奏,或吹管弦、或打节奏、或一起合唱,史书记载,曹操的音乐才能和精通音律的菜邕、恒谭不相上下,并且时常能将音乐加以改革和创新。
曹植的音乐才能,比起其父更是毫不逊色,早在铜雀台时,他就作出了“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的赞美父亲功绩的千古佳句。著名的《白马赋》更是被谱成了曲子,其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被作为著名的乐曲广为传颂。在曹丕继位后曹植被贬为东阿王,闲来无事经常去佛寺念经,后来有感而发,创作了梵呗,成为了佛教音乐创始人。
2、文人雅士的“音乐情结”
曹魏末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了大将军曹爽以及众多曹氏宗族子弟,后来他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曹氏江山,建立晋朝。此时的文人雅士们,十分鄙视司马氏的篡位之举且不满司马氏的残暴统治,纷纷归隐山林,他们认为既然天下得位不正,那么儒家思想当然也是名存实亡,于是“玄学”诞生了,他们已经对儒家的传统音乐感到失望,转而研究“无欲无为”的音乐。
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论”,他认为儒家音乐理论中,把音乐等同于政治,强调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等级来听音乐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不仅忽略了音乐的艺术性,还使音乐丧失了原本的美好。嵇康强调音乐是用来欣赏的,而欣赏音乐是一种精神的解放,因此人们应该在音乐中追求自由的感觉,而不是将音乐和政治等同,变得功利主义。
嵇康进步的音乐思想,促进了魏晋时期音乐的繁盛,而魏晋时期的音乐和诗歌名著《乐府诗》和《木兰辞》叙事都比较自然朴实,其中充满了自由的思想,叙事风格娓娓道来,强调通过音乐追求自由的感觉,是最早的通过音乐追求思想解放的行为。
3、帝王们的“靡靡之音”
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就喜欢清商乐舞,所谓清商乐是永嘉之乱北方人南迁之后,在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新乐曲,其曲风温柔婉约,清新自然。西晋灭亡了吴国后,司马炎将数百名歌舞伎送到了清商乐署,让她们随时来唱歌为自己助兴。永嘉之乱后建立东晋王朝,著名的王恺与石崇斗富故事中的石崇,就在家里养了数千名舞姬,开心时和她们一起唱歌跳舞,极尽享乐。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宋齐梁陈和北方的北魏、北周王朝的音乐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由于南北朝是由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诞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音乐。“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可见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都是十分喜爱音乐的。
4、平民也是“音乐发烧友”
南北朝时,由于南北政权的对峙,南方和北方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诗歌音乐,南方百姓受到战乱的影响比较少,因此在南方的《西洲曲》和《子夜歌》中,多是凄切缠绵、你侬我侬的爱情音乐。而北方人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创作的《木兰诗》、《敕勒歌》、《陇上歌》,曲调粗狂豪放,质朴刚健,常反映民间疾苦,唱起来使人有种深处荒漠,找不到生路的悲凉,又绝不放弃希望,奔放洒脱的情怀。
二、俗乐的兴起和琴乐的流行
1、奢靡之风,俗乐兴起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帝王和上层社会倡导的奢靡之风盛行,因此普通百姓也开始追求奢靡的音乐,这使得俗乐开始兴起。
清商乐非常受魏晋贵族的追捧,远的如曹操创作的《观沧海》、《龟虽寿》,近的如晋武帝司马炎,他虽然不太会作诗,但是他喜欢清商乐也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如同曹操一样,晋武帝不管走到哪里,身边都会带着他的歌舞乐伎,以便随时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清商乐。
即使是在他晚年,社会腐败不堪,他也依然每天都要听着清商乐,如痴如醉。史书记载,清商乐的种类繁多,多为乐府中的民间歌词,而当时设立的清商署,也是从这些歌词中寻找灵感,然后编成更加优美的音乐。
2、千古绝唱,名琴名曲
有关琴乐的历史可谓悠久,从春秋战国时,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乐琴书以消忧。”而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到了开心的时候也会奏琴助兴,琴声中也包含着他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著名的琴曲,它们流传千年,历久弥新。比较著名的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阮籍的《酒狂》、以及神秘人赠送给嵇康的《广陵散》。相传蔡文姬精通音律,在她小的时候,隔着墙壁就能听出父亲弹断了第几根琴弦。而长大后,曹操到蔡家做客,表示很喜欢他们家流传下来的四千卷书,但是这些书却早已在战火中遗失,蔡文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竟然写出了其中的四百卷,真可谓“才女”。
后来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在匈奴学会了胡人弹奏的胡笳,胡笳是从西汉时就流行于西域的一种三管孔的乐器。并且在回到中原后将这种乐器的使用方法流传了下去。在被曹操接回中原之后,蔡文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有感而发,创作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其音乐风格悲伤婉转、无限哀叹,使人听来肝肠寸断。而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董祀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音乐的大才子,经过董祀的谱曲,《胡笳十八拍》也成为了一首著名的琴曲。
《酒狂》采用三节拍的节奏,琴曲主体不断循环变化、如潮水涨落一般差异巨大,并且营造了一种醉酒后感觉朦胧还想要继续畅饮的感觉,阮籍通过琴曲表达了对司马氏政权的极度厌恶,琴曲的创作过程中还有赋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写出了他心中无法排解的苦闷,只好把人生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无奈。
而《广陵散》最为传奇,它把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情景在琴曲中演绎的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琴曲中存在着杀伐征战的音律,作者意在通过音乐表达对司马氏暴政的反抗,音乐中的艺术造诣和进步的思想价值,推动了琴曲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可惜的是嵇康最终被司马昭处死,死前悲愤的说道:“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也成了那个时代文人最后的千古绝唱。
三、“国际”间的大融合,造就魏晋南北朝的音乐盛宴
1、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从“永嘉之乱”后,北方大地战火纷飞,大批百姓和名门望族、文人雅士等都向南方逃命。随着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诞生了清商曲,清商曲是北方的汉魏音乐与南方的吴曲等歌曲结合而形成的音乐精华,清商曲不仅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在民间也保留了很多。
2、与西北民族的音乐“碰撞”
西北地处边疆,自汉代起,西北地区除少部分国土为汉朝所有,其他的都被认为是外族土地。
而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北各民族与汉朝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在贸易的往来中各国的文化也不断交融,音乐文化也是如此,由此诞生了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的结合体。而在“五胡乱华”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凉、西秦等国家,在入主中原的那段时间内,把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带了过来,和汉族音乐相互融合,推动了魏晋南北朝音乐的繁荣昌盛。
3、与各种少数民族的音乐交融
“五胡乱华”后,少数民族在中原相继建立了数十个政权,这些政权互相混战,对百姓的伤害可谓是罄竹难书,但是对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力比较强大的北魏和北周帝国,建立者都是鲜卑人,他们将鲜卑的音乐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又加入了西域的音乐,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西凉乐》。此外,少数民族的疏勒歌、龟兹乐等等,都在北魏和北周的音乐中流传,即便是汉人建立的北齐,在饮宴时用来助兴的音乐,也是既有汉人的清正雅乐,同时也有少数民族的的龟兹乐和高昌乐。
4、西域佛教音乐的更新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佛教音乐中体现的哲理和音乐思想,更使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之前,佛教音乐的内容还很单一,直到曹植来到佛寺修身养性,偶然间对佛教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感而发,将中原音乐与佛教音乐相结合,创作了梵呗。从此,佛教音乐的内容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曹植将西域佛教音乐和中原音乐的联合创作,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发展意义重大,对整个佛教音乐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且暗无天日的年代,但是音乐的繁荣昌盛,就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带来一丝微弱的生命之光。南方与北方的音乐融合、中原与西域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碰撞,让音乐在魏晋南北朝发展到了巅峰。而民间音乐的兴起,也让那个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百姓们,心中有了一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