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6月19日电题:团结携手 共迎“烟火”——非洲在华留学生亲历中国抗疫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
看着街边叫卖的小贩和越来越多的游客,扬州大学医学院塞拉利昂留学生赛德笑着说:“扬州的‘烟火气’回来了。”
赛德今年36岁,2007年来到中国,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自费学医,如今是扬州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也是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一名助手。
今年1月28日,赛德主动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老师照顾在校的十几个非洲留学生,每天协助测量体温,还去超市代为采购生活用品。“经过这次疫情,我对治病救人的职责有了更深的体会。感谢扬州大学师生和志愿者的付出,让留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安全、安心求学。”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时候,走还是留,是不少在华留学生面临的两难选择。21岁的加纳留学生瑞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程专业612班班长。“那时,家人和朋友频繁打电话,希望我回加纳,但我相信学校,相信中国,选择留了下来,和老师、同学们共渡难关。”她说。
先进是埃塞俄比亚留学生,就读于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他表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文化里,都崇尚有难同当。我是喜欢中国文化才来这里留学的,中国遭遇疫情的时候,能帮就帮,但不能跑。”
瑞秋和先进都认为,选择留在中国的日子里,更重要的收获是,见证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国情课。
“今年1月23日,除夕前一天,南京就开放了55个发热门诊,这种效率让我惊叹。”瑞秋回忆,“学校为留学生建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体系,宿管阿姨每天早上叮嘱我们测量体温,还询问有哪些生活上的需要。2月24日开始线上教学,目前多数课程进入尾声。近期还补开了线下实验课,再次走进教室,大家格外开心。”
瑞秋告诉记者,她也参加了抗疫志愿活动,录制了为武汉加油的小视频。“我用一首中文歌曲《童话》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虽然世界不像童话故事那般完美,但在中国这段日子里,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和浓浓的情。”
先进曾在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过,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用10天时间建成拥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用12天建成拥有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这有多难、多么了不起!”
“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是中国快速控制疫情的关键。”先进表示。这两天,他一直关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峰会名称就有‘团结’二字。中国表示将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我想完成在中国的学业后,能为非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出一份力。”
“希望每一名在华留学生都能学习奋进,不辜负在抗疫一线坚守奉献的人们。”赛德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