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和下南洋是清朝末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
闯关东指的是山东,河北和河南地区的居民离开自己老家到东北三省去定居。
因为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被称为关东。
下南洋指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
地图绘制规则是上北下南,因此历史上把我国向东南亚移民的现象叫做下南洋。
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的祖先几乎都是闯关东过去的,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华人都是下南洋的中国人的后裔。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为什么清末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呢?
答案是人地矛盾,清末人口超过了4亿,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土地能养活的人口极限。
更要命的是中国人在多子多福观念的支配下生的孩子特别多,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基本上没有增加。
在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尤其尖锐,这些地方的土地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
在生存的压力之下,老祖宗留下来的安土重迁观念已经不起作用,大量人口为了寻找活路,只好往地广人稀的地方移民。
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选择的是飘洋过海去东南亚,因为东南亚各国相对中国要稀少的多。
清朝统治者把东北视作自己的龙兴之地,一直禁止汉族向东北移民,万一中原守不住,清朝统治者还可以退回东北居住。
因此东北的人口特别少,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成为华北地区人口移民的对象。
下南洋和闯关东的本质是失去土地的农业人口为寻找新的活路的移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