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二十而夫死,以姑在,不从死,许身以节,事其姑良孝。——《董节妇》
徽州地区文风昌盛,那里人们崇尚读书,留下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程朱理学流传甚广,大部分讲述了伦理朝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一女不侍二夫已经成为常态,也成为了女性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之一。多少女子悲戚一生,独守空房,孤独终老。有这样一位女子,因为丧夫,她被大伯哥幽禁小屋50年,直到死后才得到自由,如今关她的小屋成了旅游景点。
在安徽省歙县,有一个小山村名叫许村。这里还保留着很多老派徽州建筑,白墙黑瓦,静谧幽深,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游客们流连其中,很难不被其古朴的气质打动,其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景点叫做“墙里门”,得知“墙里门”的由来以后,不少游客都感叹不已。自唐朝末年,许氏祖先来到此处发展,凭借着徽商人独特的发展头脑,这里的经济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日渐壮大,许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到了元末时候,当地的许氏家族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门旺户。许家的三公子正值娶妻的年纪,娶了一名女子胡氏,两个人新婚燕尔,恩爱不久,三公子便跟着家里长辈一起外出做生意,不幸的是,三公子在外面感染了疾病,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新婚丧夫自然是哪个女子都不愿意接受的,只是古时的女子多是苦命人。丧夫就意味着要守寡,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人来说,空守一望无际的岁月实在是一场煎熬。可是,当时的思想文化对女性禁锢颇深,为了夫家的名誉,胡氏不可能再嫁,而且,当时的胡氏已经怀了许家的骨肉,许家自然不会让她回到娘家去。胡氏的大伯哥在许家说话很有分量,他当机立断,让胡氏为丈夫守寡。为了能够让她安心居住,不思其他,大伯哥还把她居住的房子外面整体砌上了一堵围墙,把胡氏软禁在其中。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思想枷锁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被束缚其中的女人无法挣脱。即使有一点逃离的意向,也会被世人指点和诟病。
思想枷锁的根深蒂固,锁住了多少女性的一生。当时,女子守节思想已经形成社会常态。如果这名女子再嫁夫家,那么不仅是女性失节的表现,而且对她原来的夫家而言,也会觉得颜面尽扫。在那个时代里,女子改嫁的情况并不多见。从此以后,胡氏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宅阁半步,她只能守着亡夫的牌位,静静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生。因为她生孩子身体不便,所以大伯哥为她找了一位老妇人照顾她。两个人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她们平常的吃穿用度都是家里派仆人从外面用绳索把东西吊进来。
后来,胡氏顺利生出了一个男孩,并给孩子取名为“天相”。胡氏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殷切教导。许天相确实很争气,也很优秀,长大以后考中进士,还谋得了官职,成为了一名观察使。许天相出人头地以后,他想把含辛茹苦的母亲从那个牢笼一样的小院子里接出来,希望母亲晚年能够获得自由。
因为他已经是一朝官员,所以即使是家中长辈也不好多说什么。胡氏在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意以后,感慨万千,一面感慨儿子孝顺,一面又十分悲伤。她对儿子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就被束在这小小庭院中,如今年事已高,再出去又有什么意义呢?非但是落得别人口舌罢了!许天相见到母亲不愿意出来,就提出希望能为母亲立一座贞节牌坊。那个年代里,女子拥有一座贞节牌坊,对她自己不仅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光耀门楣。胡氏在得知儿子要为自己立贞节牌坊以后,立即制止了儿子的想法,声严厉色地对儿子说,我这一生都被所谓的名声拖累,何苦再展示世人看呢?
从此以后,胡氏还在原来的小屋子里居住。她在那里一直生活了50多年,直到死后出殡,才从那个小院子里被人们抬出来。因为小院子四面围墙,门早已被封死,所以人们只能把墙壁凿穿,再打开一个门,这就是“墙里门”的由来。后来,胡氏的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关她的这个小屋子现在已然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胡氏一生替丈夫守寡50年,此后,她也没有要那块象征着荣耀的贞节牌坊,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又透着一股无名的倔强。这份顺应时代而又与之抗争的执念,无疑令后人敬佩。
参考文献:《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