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新冠活病毒,生鲜食材这样处理更安全

由 颛孙佳悦 发布于 经典

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疾控”)发布消息称,青岛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生鲜产品怎么才能安全吃?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通过多项通知、标准严控食品冷链管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合理处理生鲜食材,生熟分开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多举措强化食品冷链物流管理

为加强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护,我国各地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多角度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的管理。

其中,8月26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出《关于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加强食品冷链物流管理的通知》,要求冷链各环节尽量实现人员无接触作业,进口冷链食品进口商或货主应配合相关部门对食品及其包装进行采样检测,鼓励“免验货”信任交接,减少人员接触。

9月14日,浙江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要求5月1日后进口的冷链食品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入库出库时通过“浙冷链”系统进行信息录入、赋码和扫码。一旦收到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报告,应在2小时内利用“浙冷链”系统对同批次食品流向进行溯源倒查和精准定位,并快速予以妥善处置。

而在国家层面,9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环境卫生条件,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同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31605-2020)也与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相互衔接,其中多个规范都提及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食品经营者应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包含对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频次,防止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人员、环境和食品受到污染,进行食品外包装及交接用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等。

10月17日,中疾控公布分离消息时也提示,工作中经常与具有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链产品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处理生鲜食材应避免交叉污染

系列防控后,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对于普通消费者影响几何?中疾控表示,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共报送298万份检测结果,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在疫情背景下,消费者购买后应如何处理生鲜食材?国家卫健委网站此前发布的防护指南指出,消费者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应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污染,放入冷冻层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块、单独包装,包装袋要完整无破损;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购买、制作过程接触生鲜食材时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食物要煮熟、烧透,尽量不吃生的水产品;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分层存放;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除日常防护外,7月17日,重庆市疾控中心还曾围绕进口可疑污染生鲜冷冻食品发布消毒指引。消费者冰箱、冰柜里存放的可疑污染生鲜冷冻食品,应由专业人员上门回收,按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置,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弃物口袋盛装,封口严密,避免运输过程溢洒或泄漏。

对存放可疑食品的冰箱、冰柜,可先清空内容物,断电恢复至室温,将里面的积水擦干后,使用2000mg/L的季铵盐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或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两遍。

冰箱、冰柜内存放的其他食品和物品,有密封外包装的可拆换包装,可对换下的外包装进行消毒处理,无法拆换包装的,可用75%酒精对其外包装进行擦拭消毒;无密封外包装的食品可蒸煮或煮沸30分钟后在熟透的情况下继续食用,无法进行蒸煮或煮沸30分钟消毒处理的食物和物品,使用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后,按生活垃圾分类规定弃置于垃圾箱内。

此外,消费者还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可疑食品的外包装、盛放容器、地面、墙壁、称量工具、运输工具、运输存放容器等,浸泡消毒处理抹布、拖把、垃圾桶、可疑食品的砧板、刀具、碗筷等,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