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60年代,中国倡导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一次探索,大伙一起吃"大锅饭",一起搞建设,劳动热情很高。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奏章开始响起,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热血的年代,建设祖国,不惜己身,众志成城,赶超英美。凡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无不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六十年代开展的,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型合作社的思想,早在"一化三改"期间就已萌芽,我党对此也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认为成立大型合作社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也是必要的。
1958年7月1日,全国第一个"大型农村合作社"成立,《红旗》杂志明确提出"人民公社"的概念。8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此后,全国农村人民迅速行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度达到高潮。
直到年底,全国已有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相互合并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村人口的九成九以上参加此项运动,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北戴河会议上强调要将钢铁作为我党的头等大事,大喊"没有干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口号,在全国大炼钢铁的热潮下,老百姓把自家铁质的锅碗瓢盆纷纷上交到人民公社,由此催生出人民公社大食堂。
生活集体化,食堂是我家。在公社化运动中,公共食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直到1958年底,全国各地农村公共食堂达340多万座,在公共食堂用餐的人数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九成。因为各村的人集中在一起吃饭,所以被形象的称为"大锅饭","吃饭不花钱"的理念深入人心,"大锅饭"更是空前绝后。
大人锄禾溪东,老人正织鸡笼。最喜小孩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那个年代,全村老少,家家户户一起劳动,一起吃饭。
集体意识下,大伙劳动热情高昂,力气如同不要钱一样的挥洒出去,辛勤的劳作结束后,整村人成群结队的来到食堂吃饭,不分男女老少,自由平等的坐在一起,愉快的共享着劳动果实。
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中国农民是最朴素,也是最简单的一群人,他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并不高,能够吃饱穿暖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神仙生活,至于辛苦劳作,那是刻进农民骨血里的印记,是生活的本能。
而在人民公社能够免费吃上"大锅饭",真的符合农民一心向往的生活,更何况"大锅饭"以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已经相当的"丰盛"。
公共食堂干净卫生,拥有自己的蔬菜田地,食堂饭菜多种多样,有干有稀,有菜有汤,尽可能提供葱姜蒜、辣椒和酱油,提高社员的幸福度,食堂每月还要争取改善伙食,有腥有荤,逢年过节要聚餐,有时还能有二两小酒下菜。
食堂还改建旧式无人房屋或者新建简易房屋作为公共饭厅,每当开饭之时,全村人就如倦鸟归林一般带着吃饭的碗筷奔向饭厅。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每位排队领饭的村民脸上都挂着笑颜,因为吃饭不要钱,不限量,老百姓手中的饭碗一个赛一个的大,一个比一个能吃,这是他们过得最有滋有味的生活。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六十多个春秋已经逝去,"大锅饭"的美好再也没有重来,但在许多老一辈人的心里,那是他们的青春,是永不褪色的"老照片",任时光如何冲刷,记忆里的那份深情一直留存不动。
有媒体宣称实行公共食堂制,能够解放劳动力,全村人员分工合作,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举措,为广大农民搭建一条通向理想生活的大道。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辛勤耕耘,但到头来却一直在吃苦,他们种粮食种菜,自己却吃不起饭菜,这是何道理?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大锅饭",吃饭不花钱、不限量,多样化的饭菜,有干有稀,偶尔改善伙食还能品尝一口荤腥,别的阶层对于幸福的定义农民不得而知,但人民公社和"大锅饭"的存在,就是农民一直追求的梦想生活。
所谓梦想,就是求而不得,若真的实现,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不曾得到,失去时,就不会如此的刻骨铭心。"大锅饭"确实深入人心,让老一辈人至今仍念念不忘,但在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60年代,放开肚子敞开吃,又让食堂哪里取得这许多的下锅米、佐饭菜以及烧火柴呢。
不少的公共食堂倾其所有满足全村的胃口,不受节制,没有计划,很快就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拿明天换今天,拆东墙补西墙,如何能够长久。
1959年,全国遇到大面积的旱灾,之后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雪上加霜,全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国人民开始节衣缩食,不少人已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种种打击之下,这场热火长天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过两三年便遗憾落下帷幕,只有一幕幕的美好留存在老一辈人的心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上的一切皆有其规则,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顺天者昌,逆道者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各种浮夸之风盛行,注定了它的败亡。
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显露出它的优越性,迎合时代潮流,遵循自然规律,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共产主义时代终将到来,新的一轮"大锅饭"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