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朝
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带娃路上,记得给足孩子耐心和信心,不要逼孩子长大。
一、逼孩子外向
许多家长都有一种思维定势:孩子内向,对以后的人生发展很不利。
他们看不得孩子害羞、沉默、闷闷不乐,总是逼着他们变得活泼、大胆表达、融入集体。
内向的孩子,心思更为敏感,承受力也比较差,越是被逼外向,内心越是痛苦。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外向和内向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外向的孩子通过社交获取能量,内向的孩子探寻内心获取能量。外向与内向,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
要想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首先要以平和心接纳孩子,不要给他打上不好的标签。
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父母再加以引导,让孩子慢慢变得自信大方,能够大胆表达自我。
只要方法得当,在性格定型之前,我们都能够帮助孩子变成更好的样子。
二、逼孩子道歉
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后,我们要求孩子承认错误,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我根本没有做错!”“错的不是我!”“这不是我干的!”
这时,家长就认定孩子的品格出了问题,一定要逼着他认错,或者向别人道歉。
忽略了最根本的两点:如果真的不是他犯错呢?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犯错了呢?
那些急着让孩子认错的家长,很少会了解清楚事情缘由并且判断谁对谁错。
一旦他们误会了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管自己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不会相信。
另外,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好孩子”标准,有时自己犯了错就会拒绝承认。
千万不要逼孩子道歉,哪怕成年人说一句“对不起”也不容易。
我们要客观判断谁对谁错,也要给孩子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再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
比道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学会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逼孩子学习
10个孩子中,至少有7个孩子不爱学习。
而在10个家长中,至少有9个家长习惯“逼”孩子学习。
孩子总归是孩子,没有孩子天生爱学习。你越逼,他越讨厌学习。
作为家长,就要了解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问题,随时调整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实在对学习不感兴趣,那就想办法让他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那就试着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由简入难地坚持下去。
如果孩子习惯拖拉,做什么都很拖延,那就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某件事情。
我们要自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抓习惯,再谈成绩,孩子也能一天天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四、逼孩子分享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要礼貌”,长大后,我们也教导孩子“要礼貌”。
不仅要跟别人打招呼,而且要学会分享,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分享固然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强迫孩子分享,本质上就是不尊重孩子。
被逼着分享玩具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变得更自私,处处防备父母。
宁愿把玩具砸坏,也不跟别人一起玩;
抢走别人的玩具,然后占为己有;
当场又哭又闹,并且在心里记恨父母。
分享教育应该基于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喜悦。
首先承认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有权利处理他,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然后换个角度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尝试和别人一起玩,或者和别人交换玩具,引导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过程中,家长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也是树立孩子优秀人格的重要过程。
五、逼孩子“装忙”
有大学教授指出,现在许多孩子都在“假装忙碌”。
上了很多补习班,但学习成绩始终没有提高;每天看起来学得很充实,但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孩子“装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闲下来,要求孩子必须永远都在做作业,或者永远都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但父母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未必就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
为了应付父母,孩子只能假装在做作业,或者假装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装忙”毫无意义,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孩子也一无所获。
如果孩子习惯了假装,那就说明他生存的环境是严苛的,而他个人也是脆弱的,不得不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己。
我们要引导孩子悦纳自己,只有具备接受“真实”的勇气和能力,才能踏实过好自己的生活,迎接人生的每一项挑战。
父母更要学会接受平凡的孩子,不要对孩子抱以过高期待,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真正教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