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考上北大再复读,“考霸”激励该反思

二度考上北大再复读,“考霸”激励该反思

来自贵州毕节的小陈2019年考入北大护理系,被高中母校奖励10万元,但入学半年后退学。2020年,他又参加高考,在高中校长建议下,继续填报了北大护理系,但被录取后并未报到,准备再次复读。因校长承诺的10万元奖励迟迟未兑现,他还为此求助媒体。近日,据媒体披露,小陈已收到学校10万元奖励。

在很多人眼中,小陈是真“考霸”。一个“霸”字,既包含着对其考试实力的肯定,又不乏对其“占着鸡窝不下蛋”的调侃。

网友之所以对小陈的行为提出质疑,无非是因为觉得他是“为钱考试”。这种想法并非毫无道理,毕竟小陈也确实收取了学校的奖励。但即便这种“看钱填志愿”的做法在情理上难以得到认同,小陈似乎也没有违背什么规定。人各有志,也各有苦衷,围绕个体选择就事论事的意义不大。 此个案例中,更应引起重视和警惕的应该是校方奖励北大生的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名校政绩观”。

为什么学校反复奖励同一个“北大生”?我们看到,当前高考一结束,学校捷报就传遍四方,大红横幅就于校园大门上悬挂;高分考生甚至被人安排穿上“全副武装”,扮作古人模样、骑上高头大马,感受“长安一日马蹄疾”的欢悦…… 各地各学校之所以“拼升学率”“拼重本率”“拼名校录取”,正是因为社会对名校和学历存在过度崇拜。在这种社会观念的主导下,校方的政绩表现就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高分考生,最好是清北等名校生。 因此,学校为了做好宣传、吸引生源不得不“随波逐流”,但学校态度在被社会观念“裹挟”的同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刺激“考霸”现象愈演愈烈。

这样的观念,从现实角度看可能也能够激励更多人向学向上,但同时可能加剧“名校至上”观念的盛行,给更多人带来不公平。权衡之下,得不偿失。比如说,此案例中的涉事高中的教学理念,就已经受“名校政绩观”影响,陷入了功利的泥沼。

当前,已经有相应的行动试图对此问题做出纠正。前不久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这样的价值导向,方为正道。毕竟,要培育学习的氛围,有很多方式,而且学生也应认识到知识本就是对学习的最好回报。要让政策得到更好落实,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配套措施,完善惩罚机制,做好监管,防止有些学校打着别的旗号暗度陈仓。

作者:许晓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64 字。

转载请注明: 二度考上北大再复读,“考霸”激励该反思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