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门口实现了上名校梦想

金秋时节,菏泽市定陶区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定陶区的孩子们在家门口能享受到省城的优势教育资源,得益于当地与山大附中的合作。

定陶区面向全省、全国寻找名校合作办学,早在2014年6月6日,定陶区与山大附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建设了十二年一贯制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六年来,名校名师带动战略结下累累硕果。

一条小路

折射出的理念

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副校长张于明应聘到该校任职已有六年。六年来,他对于山大附中实验学校的感觉是,学校把“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沃土”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成立时,操场四周规划了一圈绿化带,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经常踏过绿化带进入操场,绿化带被踩出一条路。按照传统管理观念,学校会直接批评踩踏绿化带的学生。“校领导说,学校提出‘学生成长的乐园’的理念,就是要适合学生的习惯,既然有学生在这里走,就说明这里需要一条路。”张于明说,学校便把学生经常踩踏的位置铺上了石板,修成了一条路。

学校打造“教师发展的沃土”,充分利用山东大学和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力”帮助,对教师定期进行系列培训,提供了“校优质课、爱上公开课”等赛课平台,磨炼教师“内功”,让老师在此过程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我们带着管理人员晚上培训。”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校长赵勇说,“一个团队首先是创建优秀文化。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培训,先把优秀的文化传递过来,其次才是教育技术资源的传递。我们把总部的最新成果,毫无保留地在定陶转化落地。”

赵勇介绍,山大党委高度重视与定陶的合作,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慎重作出这项决策。8位校级领导数次到定陶指导,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到定陶作报告;山大基础教育集团4位校级干部,有3位常驻定陶;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不定期到定陶交流指导。

在“内外合力”的助推下,学校老师迅速成长,在参与市、区级同龄教师课程比赛中脱颖而出。“通过课题项目研究,既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形成一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张于明说。

学校采取“研究教师发展规律,了解教师发展需求,搭建多种平台,提供支持性服务,让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通过集团培训、名家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山东大学、山大附中以及省内外丰富的资源,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先后有20人次获国家级荣誉或奖励,15人次获省级荣誉或奖励,84人次获市级荣誉或奖励,打造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个学部

破解学段断层难题

六年来,在山东大学的全力支持下,实验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菏泽教育界崭露头角,成为当地孩子们理想的学习殿堂。在全市历次联考中,各科平均成绩均名列前茅,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一些学生还被作为山东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对象,走进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深造。

“以前,学生高中没学好就埋怨初中没教好,初中没学好就责怪小学没教好。尤其是初三学生,在中考结束后没进入高中前,近3个月的时间处于无管理状态。”学校相关负责同志说,为解决各学段的割裂断层问题,实现各学段的教学衔接,学校在发挥十二年一贯的优势下,进行了学段制改造和学制变革实验,学校将其划分为“5322”四个学部。

小学部是一年级到五年级,小六到初二为初中部,初三和高一为初高部,高二和高三为高中部。这样划分能使学校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提前准备,找来高中部的老师进行提前辅导,做好初高衔接,避免了断层问题。

针对课程安排,学校首先进行了顶层设计,将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部纳入一个“盘子”,构建出了“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十二年一贯课程体系,要求老师规范研究课程。“我们要求老师,在课程开始导入、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到最后的小结都要有设计环节、有故事,确保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在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实行“1+1+x”教师工作体系,要求老师在教好一门专业课外,开发一门选修课,再认领兼职岗位。“有的老师喜欢跳舞,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学生开设舞蹈课程,然后‘x’就是兼职岗位。例如,实验室没有管理人员,那么理化生专业的老师就主动靠前担当管理员,每人都是一岗多责,共同管理学校。”张于明介绍,刚开始推行时,全校开设近200门选修课,后来根据学生的喜好程度,学校从中保留了20余门类进行集中学习,并把“非遗”引入校园。

“‘1+1+x’教师工作体系的推行,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落实全员育人、一岗双责、一专多能。”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副校长陈爱东说。

来源:大众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53 字。

转载请注明: 孩子家门口实现了上名校梦想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