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文科课程,其覆盖面广泛,教材内容丰富多样。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但是未能立足于实际情况,而导致学生的德育素养得不到提高。由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目前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1 挖掘教材资源
根据调查发现,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过多,存在大量重难点内容,教师为节约课时,从而省略部分内容,尤其是德育知识点,导致学生认为德育知识不重要。本文认为,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对政治教材全面解读,针对考试内容以及德育知识做好良性判断,保证学生的政治成绩提高,同时得到德育熏陶。其次,由于政治教材存在大量老旧知识,脱离当代社会,导致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厚,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生活以及社会背景调整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
再者,由于政治知识过于文本化,从而导致学生仅仅学到理论,而并未真正懂得政治知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教师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德育知识,例如社区活动、打扫卫生等,通过日常行为来令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应用的联系。例如在讲解资源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快递的角度观察资源运转,同时看到快递人员的辛勤劳动,进而懂得体谅快递慢现象。最后,教师可通过案例设置相应问题,依旧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例,教师在实践活动后询问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快递行业?快递员应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快递员?部分学生认识到快递员的辛苦后,会回答每次接到快递后应当道谢,给予对方温暖。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2 改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频繁提到的关键点。传统应试教育只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素质教育中,综合性考量是最重要的特点。教师应当从课堂积极性、日常行为、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例如;“德育”知识体系评价重点在于实践活动,光凭优异的卷面成绩完全不足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由此,教师应当将评价方式分为实践活动评价、卷面成绩评价,同时要求学生相互打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此方式有助于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真正的素质行为来提高成绩,同时激发那些只愿意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学生。
3 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
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显著,尤其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误导,一旦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不正确,学生可能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例如针对部分调皮的学生,教师可用各类校园犯罪事实加以开导,令其了解到作为学生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应当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又例如针对部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教师可增加与其沟通的频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校园的温暖以及教师的鼓励。其次,政治教学应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认真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握其心理状态,从而调整教学难度以及速度,避免学生因学业打击而放弃继续学习。例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可按照分层法则,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尝试难度较高的习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先练习简单题型,保证学生得到恰当的训练。
同时,教师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高考压力而身心受损。本文提议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丰富多彩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德育知识内容,例如雷锋事迹、感动中国人物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立志成为高素养的人才。此外,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提出内心想法,以“价值观”知识点为例,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师不应严厉斥责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而是应当从贫困人群的生活状态入手,以此纠正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可在教学阶段播放相应的音乐,类似于“我心永恒”,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的内容对泰坦尼克号沉船事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焕发学生内心最纯真的情感,从而实现德育理念渗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轻视德育知识点教学。本文为保证学生的自身品质得到提高,本文提议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案例,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调整授课难度,改善评价体系,结合实践活动完成情况,要求学生相互打分,以调动学生的德育精神,最终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