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而今天互联网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却将赞美孙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生曲解成了【孙权只配当曹操刘备的儿子】?
以为孙权只是继承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会扩张,才是对这个先后在赤壁、夷陵两大战役,大败当世两雄曹操、刘备的一代枭雄的极大误解。
公元200年,孙策死时,庐江郡脱离孙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丹阳、吴郡、豫章、会稽),而孙权历经二十年时间,将地盘扩张到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总计二十余郡。
当时江东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备以此为根基,去统一天下的条件。
此时的中国人口密度,可以参考下面这张汉朝州郡图,一个郡的颜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产力发达,人力资源丰富;一个郡的颜色越浅,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产力水平低下。
益州精华首为蜀郡,次广汉;荆州精华首为南阳,次为南郡;扬州精华为淮南的九江、六安(东汉合并入九江),次为庐江;也只有这几个州郡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东吴的基本领土,是江南的吴、丹阳、会稽、豫章四郡,还有个庐陵,是从豫章郡分治出来的,而庐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块。至于今天的福建省一带,当时只在会稽郡下设置了一个建安县,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孙权即位时的这些地盘,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汉中;荆州的荆南诸郡一样,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不算,在曹魏和东吴的常年战争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华的淮南地区,彻底搬空成了无人区,一如他们对付蜀国,搬空汉中郡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比之从贫瘠的江东去幻想如何征服整个天下这种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孙权的选择当然是脚踏实地,尽可能多地扩大领土。事实上他已经做得足够成功。
很多人先入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孙刘”,将孙权当成定要和曹操、刘备逐鹿天下的对手,所以当然觉得他的行事作风,毫无争夺天下之志,令人失望。岂不知相比衣带诏、斩车胄后,刘备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孙权和曹操从来并无不可解的利害冲突。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程昱传》表彰他有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武帝纪》谈及赤壁之战,之所以只提“与备战”,说白了不过是此时信息不对称,曹操只是虚言恫吓,没有当真以孙权为对手,还以为自己仅仅在和刘备军作战。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六郡同样是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如张昭等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而以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所以曹操赤壁战后的后悔,正是没想到孙权是吃软不吃硬的人,虚言恫吓“会猎江东”,却起了反作用。
其后曹操主力和孙权纠缠十年,在淮南地区多次大战,对双方都是得不偿失,反让刘备趁机西进做大。等到曹操一旦放弃武力统一计划,同意认可孙权割据江南(荆州牧),封高官(骠骑将军)赐显爵(南昌侯),孙权就求之不得,上表称臣了。
之前孙权联合刘备的十年反曹战争,不如说也正为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王朝中枢,认可他的合法割据地位的因素更大。
整个孙权统治时期,不断派出海船去台湾、去海南、去东南亚,首要目的都是为了搜刮人口。几乎每个东吴将领的个人传记,都在拼命打山越,无非就是抓野人也掠夺人口。
这场对山越战争持续数十年,最后初步解决问题的诸葛恪,三年时间收服四十万山越,得四万甲兵,孙权大喜过望,临终前立他为首席托孤大臣,以赏其功。
所以:当任何君主的领地一大半还都是野人和荒地的时候,他也会对外出扩张兴趣乏乏。
至于如何一统天下,孙权表示呵呵呵,今天天气真好。人家的本职工作,明明就是地盘大一点是一点,割据长一年是一年的军阀呀。
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抗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割据江南第一人,首开数千年青史之先河,孙权已经完成得足够出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