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其实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没有货币的,满足日常需求仅限于物与物的交换。通常是用大家都喜欢的物品作为参照,之后去衡量所交换物品的价值,这样看来,那个时期的古代人还是很聪明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逐渐出现了货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钱。
从最初的贝壳货币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纸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怎样,钱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司马迁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往来''。
同学们好:
我是新来的历史老师,今天我教大家来认识一下古代的''钱''。在我们的生活中,钱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可同学们知道,最初的钱是长什么样?古人是怎样花钱的?如何找零吗?还有你们知道,在古代,做什么行业最赚钱吗?下面我一一介绍:
一,钱是怎样由贝壳货币发展起来的?
在远古,贝壳通常作为装饰品,因为贝壳是很稀有的。但同时,贝壳坚硬和小巧,不易贬值,因此在当时作为货币在合适不过了。从汉字里就可以看出端倪,凡是和钱有关系的汉字,大多都是''贝''字旁。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贝壳币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金属货币。
秦朝到清末,出现了三种货币,铜钱,白银,还有纸币。
铜钱通常是圆形方孔,上面通常刻字''某某通宝'',这种铜钱很受欢迎,前后一直延续1300多年。一直到袁世凯时期,铜钱时代才真正结束。
宋朝的纸币
在宋朝时,除了金属货币,就已经有纸币了,那个时候叫''交子'',当然也是钱的意思。元朝和明朝时叫做''宝钞''。但是在古代,是没有信用担保的,更没有银行,纸币用不了多久就如同废纸一样,毫无用处。所以,在清朝时,就没有再发行纸币,当然是吸收了宋朝的失败教训。
银子,其实宋朝以前,市面上基本不使用银子,普遍流通还要是在明朝以后了。也许是明朝前,银子开采比较困难,资源有限,想要流通,数量也不够。但明朝不一样了,新航路的开通,大量的美洲白眼运过来了,当然就不稀缺了,逐渐成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有个真实的数据看下啊,明末100年里,美洲流入的白银就有多少啊,是14000吨啊,足足是当时明朝自产的10倍啊!
金子,在古代基本没有作为流通的货币,只是财富的象征吧!当然皇家和土豪拥有的数量是最多的。
二,白银的价值多少?
在古代,度量衡和现在的标准也不统一,所以基本上是大约的数据了,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一两银子大约是37克,按照今天的银子价格算呢,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30元。但是单纯的白银价格是无法正确估量古时银子的准确价值的,也许只能找一些现在和古代都有的东西作为参照还可以相对准确点。
你知道在宋朝,一两银子都可以买到啥吗?就拿铜钱来算,宋朝当时主要流通铜钱,一贯铜钱是一两银子,一千文为一贯,一个铜钱是一文,这样的算术题提起来有点难是吧。但古人就简单了,他们常用绳子把一千枚铜钱,通过中间的孔拴起来一串,这一串是一贯钱,也就是一两银子。这样是不是好理解了呢?
当时的''腰缠万贯''该有多富有?
在宋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你知道吗?宋仁宗时期,一般有10两和50两两种规格,50两银子就大约相当现在的3万多元左右,这种银锭主要是用于大宗购物或者储存,基本很少在市井使用。
也就是说,在宋朝,一两银子,就可以请人下馆子了。就拿大米来说,宋朝的一旦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旦米大概要花费六七百文,核算起来,在今天一旦米大概450元,按照上边的方法换算,宋朝的一斤米大约3块钱左右,而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700左右。当然,700元请人下馆子足够了。
以上只是通过购买力的一个换算,虽然不是特别的科学和严谨,但是参考起来还是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古代的物价真的是很高的。
三,古代人用钱是怎样找零的?多余的钱如何存起来的?
从上面得出一个结论,一两银子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很奢侈的,那么在日常购物时,他们是如何使用银子的呢?会不会找零?其实一两银子相当于大面值了,寻常百姓不会用到,日常购物经常用到的就是碎银子了,一般使用剪子把整锭的银子剪碎,再用一种叫做''戥子''的东西来称,戥子实际上是宋朝时期,比较精确的小称,在那个时期还算公平交易。
把银子剪碎,通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还可以验证一下白银的纯度,看断层有没有含铅就知道了。这样看来,把银子剪碎既避免了没办法找零,又可以检验真假。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其实存钱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古人很在意的是''财不外漏'',又没有现在的银行,那多余的,都是怎么存起来的呢?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少量的钱就挂在自己的房梁上随用随取。所以古时的小偷还有个名字,叫做''梁上君子'',也就是说,小偷要偷钱,通常都会去房梁上寻找。
对于富足人家来说,如果真的是家财万贯,那准备个大坛子来把银锭装上再合适不过了。可以随用随存,随用随取,是不是很方便呢?但最有意思的时候,卖银子的地方还要做上一个记号,或者立个牌子,真的让人啼笑皆非。好像是在告诉盗贼这里有银子,正所谓''此地无银300两''。装银子多的坛子埋的深,少银子的坛子埋的比较浅。要想把银子藏好,掘地三尺也是必须的啊。
再土豪一点的富户,就会在自己的院子里,挖个窖,来储存银子,也就是''钱窖'',看起来就真的有点高大上了是吧。遇到战乱年代还真的没有时间把银子再取出来。所以,在现代,也偶尔在祖屋下面,挖到过储存银子的钱窖。
大家是不是对古人这种存钱的方法表示不解呢?可文献都记载过:''地内多宿藏,凡置地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
民间传说,清朝时的晋商竟然把银子融化,灌进地板,这样是丢不了了,但是取出来花,太费力气了。
四,古代最赚钱的行业
清朝的时候,整个国家还是闭关锁国,在这种特殊时期,政府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可以做对外贸易,经营的也都是垄断性贸易,利润非常高。那时候的商贾们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在道光十四年的时候,资产大约合白银2000万两,而整个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是约4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当时的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首富。
当然,对外贸易只是一个时期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在古代赚钱的行当里,最赚钱的行业当属贩盐了。
大家都知道,盐是生活的必需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盐又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具有稀缺性。而只要是这个的确产盐,那便是提供了赚钱的资源。因为采盐的成本很低,怎么卖都赚钱。
到了明清,盐业改为特许经营,要由当时的明清政府发放''盐引'',也就是说被批准可以卖盐,与私盐区别很大。但盐商还是可以赚到暴利。
五,在古代,一个人每年要交多少税?
以汉朝为例,以下为通俗说法。
首先是田租,也就是土地税,当时的田租是交东西的形式,例如谷物和草料,有多少田产就要交相应数量的实物。
在汉朝,第二个就是人头税,当时叫做''赋''。是按自家的人口数量缴纳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3到14岁的儿童交的叫做''口钱''。在当时,15岁就算作成年了,要交''算赋''。这个税要交到56岁。
上面说的田租相对还算没什么负担,可口钱和算赋,就是要真正掏钱了。如果大户人家有用人的话,税是主人交的。
更为特别的是,汉惠帝时,女子15到30岁还没有出嫁的话要加倍征收算赋。如果一直到30岁还没有出嫁的话,就不再加倍了。可在汉朝时期,女子到了30岁,可能真的不好找婆家了。
在汉朝时期有规定,成年男子有服兵役的义务,如果不服兵役,就要缴纳''免役税''。
此外,汉朝的百姓还要缴纳''献费'',这个当然是要献给汉朝皇上的。总之还有一些小的税收项目,全部加起来,对于寻常百姓家也是不小的数目。
同学们,
关于古代有关钱的小知识你们都了解了吗?要知道华夏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从简单的物与物交换,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生活。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进步着。从'钱''的文化,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了,历史一直是在循序渐进地进步着。
在我们了解这么多的有关钱的小知识后,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呢?算来算去,古代的物价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在那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是靠农业维持生计的,除了少部分人在官府任职。
相对来说,汉朝的赋税在整个古代时期来讲,属于相对较低的朝代,百姓负担也相对较低,但其实税收也大约达到了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在古代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看过影视剧的同学一定会感叹,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有这样的情节,剧中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清朝的康熙年间,当时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曾经吃过一顿螃蟹宴,大概是花了纹银20两,按700元一两计算,核算现在是14000元了。确实是很奢侈的。大观园也确实是当时富裕大家族的真实写照。
至于在古代赚钱的行业,除了富庶商贾,可以做一些政府允许的赚钱行当,例如贸易和盐业,可以暴利。百姓可选择的赚钱行业很有局限。
历史即是逝去的时光,它时刻可以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了解古代这些与''钱''相关的小知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们仔细想想,古人这些日常生活的小片段,是不是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中国通史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