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38岁东方神童魏永康突发疾病去世。
消息一出,全网震惊,随后是一片扼腕叹息。
回顾魏永康短暂的一生,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上重点中学,13岁时读大学,17岁时硕博连读,这样的人电视剧里都没几个,然而他却出现在了生活里,实属罕见。
有个网友感叹道:“对比一下,他4岁读完初中,我4岁刚不尿裤子,他8岁进入重点高中,我8岁刚学加减法,他13岁考入大学,我13岁还和同学打架,他17岁硕博连读,我17岁忙着早恋。”
其他网友也纷纷感叹:
“短短的半生,他经历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事。”
“他把人的一生浓缩着过了。”
是的,魏永康一辈子都在快进,普通人是正常速度,他直接2倍速甚至3倍速地活着。
然而,这种快倍速的人生,有意义吗?
魏永康被压缩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01
神童的世界,只有苛刻至极的学习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魏永康的父母也不例外。
虽然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但魏妈妈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她对儿子魏永康的教育,极其苛刻。
魏永康两个月时,魏妈妈就给他读古诗、讲故事。
5个月大时,魏妈妈用各种水果图片教他辨认,还特意把他带到水果摊前认识实物。
一岁多时,魏永康已在妈妈的引导下,学古诗和认字。两岁时,他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更令人吃惊的是,魏永康在4岁时就已经学完了初中的课程,打油诗更是信手拈来。
当时,人人见到魏妈妈都竖起了大拇指,夸赞她会教养孩子,家里出了个小神童。
魏妈妈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更加执着对儿子的学习教育。
魏永康4岁半时,本地县城最好的小学正在招生。魏妈妈带着魏永康去报名,见到老师,她第一句话就是很霸气地说:“让我儿子直接读二年级吧。”
老师一听,不悦地回了一句:“你这家长的口气未免太大了吧,这孩子起才几岁呀?”
魏妈妈很淡定地说:“不信你可以出几道题考考他呀。”
老师看家长如此自信,当即拿出了一份试题。可魏永康三两下就把它做完了,就连四年级的方程式都解了出来,而且答案全对。
顿时,老师惊呆了,校长也震撼极了,不停地夸着:“神童,确实是神童!”
就这样魏永康被破格直接读二年级,在8岁时又考上了重点高中,13岁更是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学。
至此,魏永康名声大噪,被称为东方神童。无数家长慕名而来,向魏妈妈请教育儿之道。
可是魏妈妈分享的育儿经验,却又让很多家长止步了。
原来,神童的背后,是苛刻至畸形的学习。
魏永康家里,门和墙壁上全是各种单词和公式,甚至连蚊帐都贴着公式,反正能看到的地方,都贴满了。
魏永康连吃饭、上厕所都是要学习的,完全不能停下,每天一睁开眼就是学习,估计做梦都是在学习。
而且,他是没有玩耍时间的。
一次,魏永康跟着几个男同学去踢球。妈妈发现后,大发雷霆,将魏永康最爱的篮球丢到了臭水沟,还严肃批评道:“时间是很宝贵的,你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玩的。你玩一分钟,就浪费了一分钟。”
魏母还断绝了儿子的一切社交,凡是有同学来找,她都拒绝了。
时间长了,同学们都不敢找魏永康玩,而魏永康也渐渐失去了社交能力,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的宇宙》中写道:“大人们总是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扭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
妈妈盼望儿子成龙,没有错;儿子专注学习,更没有错。只是这个过程中,儿子太用力了,不,应该是家长让他过于用力了。
可以说,从魏永康两个月开始,除了睡觉,他生命中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拼命的学习。
母亲的各种苛刻,他一直在被动地接受,最终,他活成了一个工具,没有孩子的天真浪漫,甚至喜怒哀乐,只有冷漠、沉默。
正如那个早已出家为僧的神童宁铂,他回忆到:“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但一直被逼着听话,其实我很痛苦。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应有的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纵使少年得志,却是人生一大悲哀,因为,没有童年的孩子,早已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02
高分低能,是畸形教育的恶果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父母包揽各项生活起居事宜,这很常见。但因为这样而把一个孩子养废了,那就不正常了。
多年来,魏妈妈一直是围绕着魏永康转的。虽然家里经济窘迫,但她还是辞掉了工作,当起了陪读妈妈。
她从不让魏永康洗一件衣服、一只袜子,就连魏永康想扫地,她都不给,而是说:“你赶紧学习去。”
即使儿子十几岁了,魏妈妈还给他挤好牙膏,还亲手给他洗脸。
甚至魏永康都没自己动手吃过饭,他一边看书,妈妈就坐在一边喂他吃。
这简直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但正是妈妈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魏永康成了一个“废人”。17岁之前,因为妈妈一直陪读,所以魏永康没什么异常。17岁时,他独自去北京继续读书,问题随之而来了。
没有了妈妈的照顾,魏永康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洗衣做饭不会,打扫卫生也不会,衣服经常不换。一进他住的宿舍,脏兮兮的,空气中还夹着一股味道。
甚至大冬天时,他也不懂得添衣保暖,就穿着拖鞋和单衣在冰天雪地的天安门里溜达,引得旁人觉得他是疯子。
除此之外,魏妈妈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一直禁止他和异性一起玩,还一直向儿子灌输道:“美女是毒蛇,会把你拉下水的”。
时间长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魏永康对异性没有任何想法,更不会与人交流。
这种长期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他在学业上和导师无法沟通。所以,魏永康的成绩并不理想,毕业论文无人指导,甚至有一门功课成绩是零分。
学校综合了他生活不能自理和成绩方面的因素,对他进行劝退。
可是,听到劝退的消息时,魏妈妈立刻飞到了学校,指着中科院的大楼,对着儿子歇斯底里地大吼道:“这么好的条件你都不珍惜,你怎么不去死?”
魏爸爸听了这个话,劝她冷静,不要再骂儿子,可魏妈妈依然怒气冲冲地大骂着:“不争气你就去死!”
那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知是怒其不争,还是害怕别人的嘲笑呢?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但是,那个站在一旁被妈妈怒骂着的魏永康,一脸委屈,他嘴角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低下了头。
从来没有人教过他要怎么照顾自己,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学习做家务,一个连牙膏都没自己挤过的人,他怎么知道如何独自生活呢?
记得在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中,就有人曾经激烈抨击“神童教育”,他们认为,“神童教育”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
深以为然。
身为神童,魏永康的人生,除了书本,就是试卷。
神童的生活,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用学习成绩去获取更多耀耀眼的光芒。
可我们却忽略了,他还只是个孩子,即使他天赋异禀,能力惊人,可他身心仍然未发育成熟。
一味强迫孩子去做大人的事,讲大人的话,那和揠苗助长有何区别呢?
读书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我们不能敷衍了事。但也不能为了读书就放弃一切,比如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等,因为这些都是成长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物极必反,从小被禁锢住的孩子,早已违背了他成长的规律,长大以后,要么活成废物,要么活成傀儡。
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是最失败的教育。
03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魏永康20岁前的人生,一直是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可是20岁之后,他掉进了无底的深渊。
被学校劝退后,魏永康极度崩溃,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还几度离家出走。
最长一次是消失了39天,怀揣着500块钱跑遍了国内16个省,最后身无分文地流浪,幸好还是警察找到了他,并将他送回家。
看着眼前不修边幅,憔悴得像中年人一样的儿子,再想起那些逼着孩子学习的日日夜夜,魏妈妈顿时老泪纵横,她不停地说:“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呀,都是我的错……”
是的,抛开作为父母的虚荣心,其实我们都特别想孩子成才了,可是我们却忘了,欲速则不达,从来没有一步到岸的成功。
想明白以后,魏妈妈不再骂儿子了,而是每天带着儿子做家务,手把手地教他怎样照顾自己。
辍学回来后的两年,魏永康找了新的工作,每天7点起床去上半天班,下午的时间是自由支配。
每天空闲时间,他要么和妈妈一起做家务,要么看看书,也会尝试着去和别人交流。
当记者问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想回学校读书,读书是我的特长和乐趣。”
说这句话时,魏永康眼晴是灵动的,不像从前般的机械。
也许除了读书厉害,他暂时没有其他技能,但他不再是因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因为想读书而去读书了。
这是一个好现象,证明他在成长了。那个被逼着快速长大的孩子,终于在一点点地找回自己了。
后来,魏永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继续考证,然后去了深圳工作。
在那里,他遇到了今生挚爱,两人结婚后,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妻子还夸他:“你从神童变成了懂得生活的丈夫”。
在教育孩子方面,魏永康坚持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因为自己的童年是一直被压缩着往前走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他表示,不愿孩子陷入“高分低能”的怪圈里,也不愿以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换来一个虚无缥缈的“神童”称号。
这样的教育观,真是太正了,“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每个孩子的智商和能力不一样,成长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些人生来就是乌龟,有些人生来就是兔子。
但无论起步早,还是起步晚,无论跑得快,还是跑得慢,依然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路,才能抵达终点,这是不可逆的规律。
人生不是短跑,谁先到终点谁赢;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还是要一步一步来。
那些一心想着加速跑,或者想着走捷径的人,要么最后跑不动,要么摔得头破血流。
正如钢琴家朗朗的父亲,小时候,他常对郎朗说:“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作为父亲,他也希望自己儿子琴技突飞猛进,但他也明白,练习钢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这个音弹不好,下个音就连不上。
所以,他会逼孩子练琴,但他更让孩子明白进步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其实所谓的“逼”,并不是强迫,也不是暴力,“逼”的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一种坚持。
要知道,孩子,他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你的孩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他首先必须是个“人才”,其次才是一个“学霸”。
请不要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颗苹果树,我们应该尊重万物生长的规律。
04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38岁的魏永康走了,纵使悲伤、遗憾,他还是带着自己被压缩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
有人在留言区对他说:“兄弟,一路走好!来世做个普通人。”
是的,来世不要再过被压缩的人生,要拥有快乐的童年,以及长长久久的人生。
也感谢魏永康用他短短的一生, 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
人生是场马拉松,别当成百米跑。不必太急太快。只要人在赛场,就是晴天。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个人的成长,更不应该给压缩着加速前进。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家庭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