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在《三国演义》原著第九十七回中中,关于诸葛亮知晓五虎上将赵子龙之死后做出的反应有这样一段描述:

(赵云)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三国演义》

在这段描述中诸葛亮虽然对赵云之死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说他哭的如丧考妣也许有些许过分,但是要说他只是哭哭做做样子,走走流程怕也有失偏驳,不过凡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下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罗贯中在第九十九回中关于诸葛亮对于张苞之死所做出的反应又是如何叙述的,毕竟有了对比,才能看出差距来嘛。

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三国演义》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单从上文中诸葛亮对于赵云死讯所做出的反应来看似乎还看不出来什么端倪来,可一旦把这一段和张苞这里对比着来看却足见诸葛亮的表现确实有些反常。

要知道赵云和诸葛亮自从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以来关系便一直不错,据说他有房妻子还是孔明帮他做的媒,而且凭他“五虎上将”的身份,他在军中的地位想来也是要远远超过张苞的,自然他的死对蜀汉来说打击也要更大些。

再加上张苞作为张飞之子,对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后生晚辈,按理来说他即使不在人世的话对于诸葛亮来说也要更加显得“无关痛痒”一些才对,那为什么诸葛亮对着二人的噩耗所做出的反应却本末倒置了呢?难道是罗贯中笔误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分析一番,看看诸葛孔明这个“近妖”之人因何如此。

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一、二人死的时期不同

张云死在建兴七年,即公元229年,而此时正好是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尚未开始的时候,这个时期来说蜀汉相对平静,并没有大的战乱,因此诸葛亮首先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就显得对他的死没有那么介怀,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张苞却不一样,他死在诸葛亮第二次率领军队攻打曹魏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他一死,诸葛亮顿时少了一员心腹爱将,而且当时正处在两军对垒期间,一时之间又无法找人取代,我想这个时候诸葛亮得到他的死训除了悲伤外,可能更有些埋怨吧,怪他死得太不是时候了!

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二、二人死的年纪不同

赵云死的时候“五虎将”其余四人皆已亡故,他已经是这五人中活得最久的一个了,况且他也已经年过七旬,在三国时期来说简直成了一个“老寿星”,在诸葛亮眼中他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寿终正寝,诸葛亮想来也不会过于伤心。

相比之下,张苞这个晚辈就不一样了,他死的时候年不过三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再加上蜀汉到了刘后主时期本就兵少将寡,不然哪里来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呢?所以他一下子撒手西去难免会让诸葛亮难以接受。

三、二人地位不同

赵云自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起就一直跟着刘备,到他死的时候已经有足足29年了,这二十九年来他立下的军功暂且撇开不谈,就说他对刘禅的这个救命之恩便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

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再加上他“五虎将”的名头,赵云简直成了蜀军的标杆,主心骨一般的存在,他的死本来就会对三军产生巨大的震荡,如果诸葛亮再在这个时候做出什么太过分失态的举动的话,只会让蜀军更加人心惶惶,让他们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这样诸葛亮又凭什么举兵再次北伐呢?

同样,这个原因对于张苞来说又不一样,他在军中的威望相比赵云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然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过分地掩盖自己的悲伤了,在这个时候他哭得越伤心反而越能显得自己有情有义,让部下拼死效命。

正是因为以上几点原因,罗贯中才对诸葛亮关于赵云、张苞二人之死的反应有了不同的描写,究其原因,并不是诸葛亮对于这二人关系的亲疏远近所致,也不是罗贯中笔下有误,而是他对于《三国演义》情节与人物性格特点的独到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21 字。

转载请注明: 诸葛亮在赵云死后只是哭了一下,而听闻此人的死讯后却吐血晕倒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