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宋 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代院长蒋复璁的故事。
蒋复璁是江南著名藏书家蒋光煦的曾孙,曾在上海沦陷后为了抢救一批古籍舍身前往,一生沉浸在古籍与文物中。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住那些珍贵文物跟史料,大批文物资料被送至台湾,台湾故宫博物院就此成立。
1948年,老蒋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为了积攒资本东山再起,他又从大陆运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去到台湾,为了保证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不被不懂事的将士们损坏,蒋复璁只好跟着一起去到台湾。
从此蒋复璁不仅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之后还连任8届,但也因此跟家人隔海相望,分别长达近半个世纪;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成为了研究中国艺术史跟汉学文化的重要场所,有了“建筑看北京故宫,文物要看台北故宫”的名头。
为何老蒋撤退前都不忘带走这么多难以运输的文物?正是因为这些典籍,这些文物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没了根,那人们也不过是随风飘摇的浮萍。
蒋复璁曾经有一项功绩,那就是将《四库全书》仅剩的珍本复印,并以此为资本与各国其他馆藏换取了大量珍贵外文书刊。《四库全书》是什么,为何仅一套书就能够成为一项功绩?这么说吧,中华文化的精髓大部分都被浓缩在了这套书中。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撰了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永乐大典》,被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由于战乱大部分被损毁,仅余800卷散落世界各地。
清朝的乾隆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不仅政治上总是跟老爷子康熙较劲,还特别喜好摆弄文采,一个人写的诗作几乎抵上整个唐朝诗篇选集《全唐诗》,又怎么可能放过跟《永乐大典》比较之事?为了超过《永乐大典》,他特地命令纪昀,也就是纪晓岚率领360多位高官以及3800多位抄写人员,花费整整13年的时光,修撰了一本《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共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字数高达8亿,是《永乐大典》的3.5倍,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将中国古典知识体系进行了脉络梳理,中国许多传统的文化,比如说历史、哲学、农业、工业、手工业、艺术等等,都能在这部巨作中找到源头,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四库全书》一共抄写了7部,分别珍藏在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但随着晚清爆发的种种战争,《四库全书》也多有损毁,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杭州文澜阁本。
文澜本曾因战乱辗转大半个中国,如今又流落何方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如何最快速摧毁一个民族?那就是毁了他们的传承,他们的根本,因此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一方面到处搜集华夏典籍,另一方面又对那些无法掠夺的文书进行摧毁,在1932年时就特地将当时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上海东方图书馆,以及隔壁的商务印书馆都进行针对性炸毁。
在毁掉了上海两座文书要地后,日本上将目光放到了杭州文澜阁,想要抢夺位于此处的《四库全书》。文澜阁本其实在之前的太平天国起义中残缺大半,还是浙江文化界集众人之力,好不容易抄写补齐,得以延续,没想到又糟了日本人的灾难。
为了保住这一珍贵国宝,《四库全书》在抗日战争中几度转移,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先是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被紧急从浙江省图书馆转移到杭州富阳石马头村;10月份日寇登陆杭州,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将其先后转移到建德以及龙泉。
随着敌占区越来越大,浙江也不再安全,为了保住这一珍贵国宝,《四库全书》开启了全国转移之路,借道福建、江西、湖南,最终达到贵州贵阳。
贵州地区虽然由于地处西南腹地,日寇一时间无法攻占,但他们却发动了空袭轰炸,无论如何都想要对我国造成损失。为了不让《四库全书》被空投的炮火炸毁,它被安排到了城北金鳌山的地母洞中。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桂林、柳州接连失守,贵阳开始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再次转移,被送至重庆。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虽然紧随其后又开始爆发解放战争,但毕竟同属中国人,不会刻意选择毁坏我们自己的文书,因此《四库全书》才终于从重庆开始送回杭州孤山藏书楼,到达时已经到了1946年5月份。
有人估计要问了,杭州文澜本的经历如此曲折,那么剩下6本呢?其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文汇阁本已化为灰烬,文渊阁本被运至台湾典藏,文津阁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藏于甘肃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