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大明王朝的万里海疆正在肆虐的倭患中痛苦呻吟。在日本内战中失利的大批流浪武士,同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中国沿海商民勾结在一起,组成了令明朝谈虎色变“倭寇”,把明朝的沿海地区蹂躏得苦不堪言。而明王朝的军事基础——卫所制早已崩坏,沿海卫所兵装备低劣、训练不足、士气低落,在寒光闪闪的日本武士刀面前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在这黑暗时代中,明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横空出世,他用全新的体制和装备打造出了一支对倭寇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杀得东南沿海的倭寇闻风丧胆,为明朝扫除数十年的倭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件兵器,就与戚继光有关。它就是“戚家刀”。
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戚继光的小型张邮票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说到所谓“戚家刀”,咱们还要先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戚家刀”到底指的是什么刀?到底有没有“戚家刀”这种刀?这就得先从清末著名学者王懿荣的一首诗说起。王懿荣是清光绪六年的进士,曾经官至国子监祭酒。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秘密。但我们这里不准备谈他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而是要谈谈他写的《戚武毅公宝刀歌谢莱阳徐明府桂宝同年》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懿荣写道:“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上镌万历十年字,是时公居蓟镇地。登州戚氏岳家军,铸刀初成姓为记……”所谓“戚家刀”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发端的。王懿荣收藏的这把“戚家刀”,今天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内。经学者考证,确定是戚继光的佩刀,是典型的明代雁翎刀形制,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然而,今天网上所盛传的“戚家刀”,却与王懿荣所说的“戚家刀”并不是一个概念。王懿荣所说的“戚家刀”,乃是戚继光所佩戴的雁翎刀,而今天网上所盛传的“戚家刀”,却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戚继光佩刀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说到日本刀,看过之前的唐横刀那篇文章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唐代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唐横刀等中国刀传入日本,对日本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到平安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宋代时期),日本逐渐出现了曲刃形制的双手刀,是为后来的日本刀的雏形。随着日本镰仓幕府瓦解,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内战频繁,同时冶铁技术取得突破,日本刀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太刀、野太刀、打刀、胁差等刀种纷纷出现。日本武士还在频繁的战斗中摸索出了一套实战型非常强的刀法,日本刀一时间步入了其黄金时期。到了元末明初,日本刀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眼中十分优秀的兵器,甚至成为日本对华贸易的重要商品。
几种比较典型的日本刀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而在同时代的中国,自辉煌一时的唐横刀走向消亡之后,中国传统的直刃刀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路。从宋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的曲刃刀开始成为主流刀型。伴随着直刃刀衰亡的,还有中国传统的刀法。从汉至唐,中国一直有实战型的双手长刀,但是从唐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单手曲刃刀成为主流刀型,双手长刀基本退出了实战兵器行列。数百年下来,中国的双手长刀连同刀法都基本消亡。到了明朝初年,日本流浪武士开始袭扰中国沿海时,拿着单手刀的明朝卫所兵面对持锋利的双手刀的倭寇,其劣势就已经很明显了,幸好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卫所设置比较完善,明军还能靠兵力优势弥补单兵战斗力的不足,倭患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到了明中期,随着卫所制的崩坏,明军战斗力不断下滑,当拿着质量低劣的武器、几乎没有铠甲护身、训练很少、因穷困而士气低落的明朝卫所兵面对刀法精湛、刀锋犀利的倭寇时,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倭寇和北方的蒙古鞑靼骑兵一起,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面对武器精良、强悍凶猛的倭寇,明军可谓不堪一击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面对这种局面,战斗在抗倭斗争第一线的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的武器和战法都存在很大问题,这种情况下,必须向自己的对手学习,尤其是在刀和刀法方面,必须认真借鉴和学习日本刀的优点。他注意到,倭寇非常擅长使用双手长刀(应当是日本刀中最长的野太刀),在攻击范围和杀伤力上都较明军使用的单手腰刀有很大优势。于是,他开始模仿日本双手长刀的样式打造一款中国版的双手长刀。根据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的记载,这种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把明制的长度换算成今天的标准长度,这种长刀全长竟超过了两米,顶的上一支矛了!为什么戚继光要把长刀设计得如此之长呢?这绝不是为了看上去威武、霸气,而完全是从实战的经验和教训出发的。戚继光注意到,“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这就是说,倭寇在作战时,喜欢用跳跃的方式迅速接近明军,这一跳距离大约在三米多,再加上大约一米五多的长刀,这样攻击距离就达到了四米五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明军“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单手腰刀够不着,长柄的武器又动作比较迟缓,所以每次近战都十分吃亏。而长度达六尺五寸的长刀,则比倭寇的五尺长刀长一尺五寸,挥动起来又比长柄武器快捷,正好可以克制倭寇的近战战术。
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关于长刀的记载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那么,这么长的长刀,在战场上该怎么使用呢?戚继光其实一开始也是没有很好的答案。咱们前面说过,中国双手长刀的刀法自唐之后已经逐步消亡了,饶是戚继光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没办法拍脑袋想出一套适合长刀的刀法来。所以当他著《纪效新书》的时候,曾不无感叹地说:“世传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候豪杰续之。”因此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第一版十二卷本的《纪效新书》出版时,书中光有长刀的介绍,却没有相应的刀法介绍。直到第二年,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缴获了“倭夷原本”——介绍日本刀法的剑术书《隐流之目录》,他才从中获得了如何使用长刀的答案。戚继光以日本长刀刀法为基础,“从而演之”,加以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贴合实战的长刀刀法。戚继光将这套刀法编写为《辛酉刀法》,增补进了第二版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中。
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所附的《隐流之目录》原文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从《辛酉刀法》的图解中我们可以发现,明军士兵在使用这种长刀时,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双手握住刀柄进行砍杀,而是以左手握住刀柄,右手抓住刀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力矩,使用起来平衡性和灵活性都要比双手握刀柄的持刀法更佳。从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刀身上长达一尺的铜护刃作用有多大了。之所设置这么长的铜护刃,正是为了方便士兵右手握刀。这种握刀法,在日本的野太刀刀法中是非常常见的,直到今天,日本的剑道比赛中还经常能看到这种握刀法。采用这种握刀法,持刀人持长刀可攻可守,可横向挥砍也可以纵向突刺,十分灵活。戚继光学习日本人的刀法再来对付倭寇,真可谓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了。
《纪效新书》中所附《辛酉刀法》中的插图,注意图中人物握刀的姿势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那么,在戚家军中,什么人会装备这种长刀呢?答案比较出人意料——居然是负责发射火枪的鸟铳手!须知在倭寇当中,使用长刀的一般都是团队当中刀法最强、格斗能力最突出的武士。日本有所谓“野太刀剑豪”,就是指特别擅长使用长刀(野太刀)的高手,这种高手一般在格斗中都是以一当十的角色。那么,戚继光为什么会选择格斗能力可能是全军最弱的鸟铳手来装备长刀呢?他《纪效新书》中解释了原因:“惟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在戚继光看来,鸟铳手本身装备着火枪和弹药,已经很重了,再装备长柄近身格斗兵器,实在是负重过大。而这种长刀“轻而且长”,虽然长度超过两米,但重量换算成今天的标准才三斤,很适合鸟铳手携带。在戚继光的另一部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他还明确指出了鸟铳手装备长刀的要求:“不使人乘隙而犯”。也就是说,鸟铳手装备这种长刀,目的只是自卫,不要被倭寇趁机杀伤就算合格。由此可见,在戚家军中,长刀的主要用途并不是像倭寇中的野太刀那样,承担白刃格斗的核心,而是用于鸟铳手自卫的武器。戚家军中真正负责白刃格斗的主力,是藤牌手和狼筅手保护下的长枪手。
现代复原的戚家军鸟铳手的形象,但其握长刀的姿势并不正确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说到这里,笔者还要多说一句:明清两代的武术家一般称这种长刀为“长刀”或“华式双手刀”,俗称又叫“用剑”或“平剑”,只说是戚继光模仿日本长刀所创,但并没有所谓“戚家刀”的说法。不过,戚继光和戚家军的名声太响了,这款戚家军专用武器被后世安上了“戚家刀”的称呼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武艺图谱通志》、《中国武术史》、《中国军事史(第一卷)》、《中国兵器史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98 字。

转载请注明: 明朝砍杀日本倭寇的“戚家刀”,居然是一种仿造自日本刀的长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