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故宫博物院不光是北京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很多热爱旅游的同学想必去过不止一次。细心的您可能对故宫里一栋三层佛堂雨花阁有印象,多年来雨花阁从不对游人开放。至于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导游往往也说不清楚,给这栋小楼平添一分神秘感。
故宫雨花阁
如果您对此没有印象,需要说明的是,此雨花阁非彼雨花阁,不是南京雨花台区的那个。南京雨花阁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大约建造于南北朝时期,而紫禁城里的雨花阁建于清乾隆年间。
历经六百年风雨的故宫古老而庞大,藏着太多秘密,发生过数不清的怪事。有一些流传很广的传闻,比如有人在晚上看见过故宫的过道上出现成群结队的宫女,打着灯笼走过,又突然消失,以及传说中的“镇宫之兽”,像老鼠又像猪,奔跑迅速,从来没人看得真切。
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的雨花阁,是宫中几十座佛堂里最大的的一个。长久以来,游人对这个禁止参观的佛堂颇感好奇,产生了种种猜测。故宫那么大,不开放的场所当然不止一处,有的是因为修缮而临时关闭,有的是为了保护容易受损的珍贵文物等等。
雨花阁不开放和传闻中的怪事没什么关系,真相的揭晓和故宫曾经的主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有关。
爱新觉罗·溥仪生于1906年,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亲王奕譞之子。1908年,光绪皇帝死后,年仅两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推上了龙椅。溥仪在位仅三年,清朝随着辛亥革命的浪潮土崩瓦解,5岁的溥仪也在懵懂中退位。
雨花阁内供奉的坛城
溥仪和他的皇室家族虽然失去了权力,享受的待遇还是很优厚的,仍然住在紫禁城内,每年还可获得民国政府特别拨付的数百万银元专款供其开销。这种美好生活持续到1924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军阀大战,在紫禁城长到了18岁的溥仪及其家族被驱离紫禁城。
后来,无所适从的溥仪曾被日本人利用,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抗战结束后,溥仪作为战犯被关押。1959年,年过半百的溥仪在劳动改造中表现良好,被批准特赦,重获自由身。没多久,他被分配到北京一个植物园工作,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那时候紫禁城已经对公众开放,改称故宫。溥仪曾在闲暇时故地重游,回到故宫看看自己长大的地方。不过这位曾经的紫禁城主人也得买票才能进去。
普通人第一次到故宫,无不被其宏大的规模和皇家气象所震撼,感受到波诡云谲的历史氛围。这里随便一个角落就能让爱好历史的游人驻足良久。对溥仪来说显然不是这样,他在回忆录里曾说,自己少年时期很是厌倦宫中生活,被憋坏了,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
溥仪重游故宫的时候,转到了内廷外西路的雨花阁,刚好遇见一些游客在询问博物馆的专家,这里为什么不开放呢?专家解释说,雨花阁里的佛像非常珍贵,为避免被损毁,不能对公众开放。
站在人群中的溥仪听了这话,不由得摇摇头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专家不认识溥仪,感到纳闷,就问道,那你给说说是怎么回事?
晚年溥仪和夫人李淑贤
溥仪在故宫生活过十几年,熟悉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当然知道雨花阁的秘密,当下不慌不忙对众人讲出了真相:“其实,这个佛堂的第四层,供奉着三尊欢喜佛,原本只有皇帝成婚前才能去看一下,目的是提前学一些男女之事。此地不宜对外开放,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溥仪说的没错,雨花阁不向游人开放正是这个原因。乾隆十四年(1749年),根据蒙古国师的提议,乾隆皇帝下令建造了汉、藏混合式的雨花阁佛堂。佛堂的殿阁屋顶皆铺以铜鎏金瓦,屋脊上有龙形装饰,其造型和色彩在故宫的诸多佛堂中独一无二。
雨花阁的外观是三层,其实在一层和二层之间还有一个暗层,也就是“明三暗四”的结构。其中第一层内部供着三座圆形的坛城,据说象征着宇宙之真理。第二层以上面积逐渐变小,称为“仙楼”,第二层的东、西檐下供奉着成列的佛塔。第三层悬挂着“普明圆觉”匾。
第四层空间最小,悬挂着“雨花阁”匾,供奉着藏传密宗佛教中的“欢喜佛”。这种佛像的的造型不太适合向游人开放,尤其不适合让小朋友看到。
溥仪讲出雨花阁的秘密之后,专家或导游也会告诉络绎不绝的游人,雨花阁中的藏品不允许也不适宜对公众开放。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