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可以说是孩子们脱离家庭进入的第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的集体,在这里,孩子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就会展现出来,有的孩子将会遇到人生中第一个社会性的挫折,那就是交朋友。
一位幼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自己班上的事情。
幼儿园有一次搞了一个礼物交换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要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做交换,玩一天之后,第二天再物归原主。
老师回答道:“今天,您的孩子始终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放,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交换,而且还去硬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大哭大闹,我们只好让他玩自己的玩具了。”
这位妈妈语气瞬间软下来,疑惑不解,“他在家的时候,没有表现得这么自私啊,他回来还很委屈地问我,为什么我没有朋友?”
老师解释说:“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该培养他的社会情感力了,如果照此下去,将来的社交方面恐怕会有问题。”
家长通常觉得,只要把小孩放到一块儿,他们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玩到一起去,根本不用家长教。
其实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孩子的社会情感力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感,是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
新闻里那些熊孩子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和损失的报道案例,我们早已经不新鲜了,熊孩子之所以“熊”,大多是没有社会情感能力的孩子,有的是没办法控制自己,有的是没办法体会他人的痛感,这种对情感的接纳和应对能力欠缺的人,往往会成为一个不被集体接纳的人,不被别人喜爱的人。
在将来的社会中,人工智能时代逐渐到来,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代替,要体现人的价值,社会情感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而有太多的父母,都把培养和操心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智力培养,学业课业培养上,很少注意到,将来总有一天,孩子是要靠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与别人共处的。
“社会情感力”——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早在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洛韦博士首次提出“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后来在美国教育界创立并推广了相关的“社交情感学习”理论,简称SEL。
社交情感学习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 自我认知:
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识别不同情绪,保持自信自尊。
★ 自我管理:
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会调节情绪,表达情绪,会克制冲动,不随意伤害他人。
★ 社会意识:
能够对别人的情感情绪产生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允许别人与自己存在差异。
★ 人际关系技能:
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建立维持健康的社会关系,能够避免和应对人际关系冲突,对生活压力有抵抗力。
★ 负责任的决策技能:
全方面考虑不同因素和立场,能够预见到各种方案产生的后果,并对后果进行评估,在综合考量后做出决定性决策。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培养社会情感力为之过早。其实从孩子出生会哭开始,情感学习就已经开始了。
● 自我情绪接纳,会哭的孩子情商更高
人学习的过程是从内而外,由己推人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为孩子爱哭、能哭而烦心,殊不知这种爱哭的孩子,长大之后情商会更高。
哭是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最重要途径,父母允许孩子发泄情绪,表达情绪,孩子才能对自己的情绪有充分接纳和了解,进而长大了才会接纳别人的情绪。
●情绪认知
美国教育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到学校里,把画有各种表情的卡通人物给不同的孩子辨认。有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画面上的人是什么情绪,但有的孩子却辨认不出来。而这些无法辨认表情的孩子们,通常是校园里的小霸王,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得到情绪认知的训练,对别人的感觉麻木、迟钝。
在孩子学语言的时候,父母都会教孩子认识各种物品,也就是名词,却很少教孩子认识情绪名词,什么叫难过、高兴、失望、伤心……孩子通通没有概念,导致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欠缺。
● 自我情绪控制
父母要教会孩子驾驭情绪,首先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一碰到问题就暴跳如雷,急于打骂,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也必然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离了理智的范围之外,父母要对事情本身暂时搁置,做“冷处理”,让自己和孩子有一个冷静的缓冲余地,比如暂时离开,让孩子自己独处一会儿,等到情绪平复下来以后,再跟孩子讲道理,效果会事半功倍。
● 共情能力培养
让孩子学会共情,就要让孩子多多接触其他的同龄伙伴,让孩子们在相处中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一旦发生矛盾,父母要综合考量双方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自行解决矛盾,梳理情绪,达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