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高考结束后,对考生来说最大的事就是填报志愿了。从7月30日起,随着上海和山东两地高考填报志愿正式开启,全国31个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全部展开,再过几天,所有考生的志愿将确定下来。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可谓热点不少,有像江苏高考状元白湘菱因等级考科目为B+无疑清华北大而受到广泛关注的,有陕西考生说网络的问题没有完成志愿填报的,也有各地讨论招生计划人数分配的。但是,在已经确定的录取规则面前,变化的可能性几无可能,考生和家长能做的可能就是脚踏实地进行志愿填报了。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其实,对考生来说,填报志愿目标很简单,即如何让自己高考的每1分能尽其所有,适当结合自己的兴趣,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但如何做到呢,这里有三点提醒供参考。

提醒一:追求“最佳匹配”要多做功课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志愿填报有多个,考生和家长追求的是志愿填报达到“最佳匹配”,但绝不是简单将考生的分数和某专业的招生分数进行匹配,而是在基于高考分数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考生的兴趣与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匹配。

对此,考生和家长还是自己动手,不能仅仅简单地咨询相关人员,要从研究和分析当地的招生简章入手,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科学参考各项数据,合理选择各批次具备填报资格的志愿;填报前要特别关注相关院校的《招生章程》,注意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地点和招生专业对单科成绩、外语语种、身体条件和学费等方面的要求。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提醒二:自己的兴趣还是家长的要求

志愿填报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必然的,但如何照顾到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呢?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有一位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在酝酿志愿时,经历了三次“变卦”:首先选的一所工科类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后来换到当地一所理工类学院,然后又改到了医学技术专业。从换领域到换学校,再到换专业,学生说修改的原因是:家长要求我改,他们认为我的分数填报原先的那些专业都太可惜了。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家长直接为孩子填志愿的比比皆是,但考生如何在发挥自己的主观优势,仍是要考虑的。家长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以兴趣驱动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兴趣,那再好的专业,学生也可能觉很痛苦,难以发挥积极性。

现在,很多高校经常都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于沉迷于游戏或者是丧失学习动力。虽然说有计划转专业,但毕竟数量太少。

提醒三:追求热门专业也要量力而行

近年来,各高校都新增了一批新工科专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专业,和一批复合型专业。那么考生要不追这些热门专业呢?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王阳认为,多数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方面的阅历毕竟有限,对学科的发展新动向也并不一定非常了解。如果孩子有明确喜欢的专业,那就追随自己内心进行选择;如果暂时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那就选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学得好才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实在不行的话,不妨考虑基础学科,把知识的基础打得厚实一点,未来的深造出路也会多一点。

对考生来说,志愿填报就在这几天,有些省市本科志愿填报已结束,希望尚在纠结中的考生和家长认真对待,通过志愿填报,考进自己心仪的高校。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51 字。

转载请注明: 让高考的每1分尽其所用,达到志愿填报“最佳匹配”,有三点提醒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