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本是高考的日子,在大家怀念那段奋斗的青春时光、为今年的毕业生加油打气的时候,一条“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回应仝卓事件”的热搜却引发网民热议。这场关于高考公平与特权滥用的调查,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试”,就目前来看,有关部门的答卷并未令大众满意。如何确保追查到底?笔者认为,取决于有关部门对信息公开的处理方式。
5月22日,艺人仝卓直播“翻车”,自曝“曾在高考时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被指涉嫌高考舞弊。随后,其任职于山西省临汾市人大常委会的父亲被调查。对此,教育部官方微博发文,“已要求山西省教育厅、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调查。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此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但就在昨日,央视对事件调查进展追踪时,却收到山西省教育厅办公室、临汾市教育局办公室、陕西省教育厅“不约而同”的一句“不清楚”回应。
此时,距离仝卓自曝事件已有16天,但相较于“敏感”的网民和媒体,当地有关部门似乎反应有些迟钝。“一问三不知”在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零容忍彻查的情况下,实在匪夷所思。历史和现实已多次证明,遮遮掩掩、三缄其口的信息公开方式,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不仅会让媒体的正常采访受阻,无法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还会使职能部门受到无端揣测和质疑。
高考事关教育公平,大家对该事件“较真”并不意外。长期以来,高考是许多寒窗苦读的学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机会,利用权力关系挤占应届生就学资源、偷走别人机会的做法,必须谴责,但背后暴露的制度漏洞、链条环节的渎职违规,更引发公众担忧。追查到底,不仅是为了让更多学子的合法权益不再受侵害,也是对公众的回应、对知情权的保障。须知每离事件真相近一尺,也就离社会公义近一步。
民之所至,政之所向。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折射了民生的温度。当下全国已有数十万政务新媒体走进百姓生活,在很多重大事件后,有关部门及时站出来承担发布关键信息的责任,回应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是新时代信息公开体系日趋完善的表现,也是政民互动推动社会进步的体现。仝卓事件,唯有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事件进展信息,严厉追责、一查到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事实真相,消除“传闻”产生的土壤,维护社会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