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教育该何去何从

由 公冶尔蓝 发布于 经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李旭阳

每年高招填报志愿时,“不要学新闻”、“新闻无学”的声音都不绝于耳,但是从近几年招生实际情况来看,新闻传播专业反而备受追捧。

新时代呼唤教育新方针,新形势改变学科新定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行业内出现更多的新工种和就业机会,不少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7月25日,由河南大学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高端论坛在云端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建设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河南大学副校长阚云超在致开幕词时称:“本次论坛旨在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吸引业界学界专业人士交流互动,打破学术壁垒,找准学科建设方向。”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则将此次论坛称为“这是一场关于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华山论剑”。


“机遇前所未有,而又挑战重重”

两个月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于2020年起停止招收本科生的消息,引发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据了解,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生背后,涉及清华大学所有文科院系的本科调整,此外也有该校强基计划中关于书院制建设的统筹考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是促成本次“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高端论坛的直接动因之一。

论坛伊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提出:“新闻传播专业在未来将成为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抗击疫情使人们再次确认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米博华认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单纯的新闻报道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融合;从虚拟时代逐渐过渡到数字时代,新闻与传播学科与工科、理科之间的交叉联动,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动力。

米博华总结道,新文科建设面临多而杂、乱而活、新而奇的局面,“新闻传播专业机遇前所未有,而又挑战重重。”

“全媒体人才培养是新文科背景下重要环节,它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表示,要顺应趋势,就要做到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知识融合为依托,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国际视野为追求。

“新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供给侧需要反身回视,把学问和修养统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说。


“学科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

“影响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大基本制度分别是政府规制、市场产业以及科技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强调,科技革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已发展成为主要影响因素,5G时代传播要素在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用户四个维度都将发生颠覆性变革,单一的新闻传播学科已无法应付复杂的传媒环境,“学科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需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条红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本乾认为,在复杂的传媒环境中,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与世界对话,建设STEAM模式(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的新文科课程,探索从问题到实践的能力提升的路径,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表示,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墨守成规难成事,需要找准逻辑,革故鼎新,同时要做到“坐而论,起而行”,落实各项想法。

“以时间消灭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认为,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解决新闻传播传学科建设遇到的问题,“在人人参与传播的时代,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单元也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在从自己的学科走出去打开视野的同时,要注意边界问题,不要忘记初心。”

“人才培养需要尊重历史规律,但也要保持定力”

随着工业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文社科也必须回应时代问题,“新文科”的提出,既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亟需寻找与时代的“共振带”。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平认为人才培养不能被市场裹挟,教育的定力是长远的、发展的、有眼界的,仅用就业导向教育过于功利,就业市场不断改变,今天适合未必明天胜任。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指出,网络社会向平台社会的转变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传媒人对公共理性的追求,其最核心的能力是融合生产、公共连接和专业精神。

“技术作为工具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指出,新闻传播学科不能忽略人文价值观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加强前瞻性专业能力建设。

“面对越来越适应虚拟环境的后浪们‘在场’教育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引用物理学家哈伊姆·哈拉里的理论,认为在互联网的教育系统中长大的孩子们,思维和大脑也被生理性地重构,“在场”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实践(在场)和开放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迭代,才能培养出面向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卓越人才。”杨萌芽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