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再玩一会,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看到了喜欢的美食,狼吞虎咽一次吃个够,吃到撑,甚至过后觉得胃难受,再也不想吃这样东西;手里的零花钱总是不够用,花钱大手大脚。这都是缺乏自律造成的。
学会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拥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长过程一般都不会太差,就如俞敏洪说的一样:“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自律性弱是个什么样子?
人生来就有着一定的劣根性,如懒惰、磨蹭拖拉、爱給自己找借口、容易自满等,如果不能学会克制和自我管理,那么很可能终身一事无成。经常有家长抱怨自家孩子总是坐不住,爱乱发脾气乱摔东西,做事情也没有什么耐心,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是表现得注意力分散、多动,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虽然家长、老师给孩子定下了“规矩”,但是孩子自身并没有将这些规矩认真看待,而是趋于自己的天性,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行动,这就是自律能力弱的表现。自律性弱的孩子只注重眼前的得失与利益,从心理上屈从于自身的欲望,这不仅影响他身心的健康成长,长大后也更容易误入歧途,或是碌碌无为,人生惨淡。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让孩子学会自律,而父母在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拒绝豆腐心
心理学家认为,2-6岁是孩子的性格养成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如果父母没有原则,或者定了规矩轻易妥协,很容易误导孩子。
试想一个天天沉迷麻将、吸烟、酗酒、回家就刷手机的父母,反复对孩子说“你要多看点书”、“你怎么只知道玩”……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完全没有说服力,所以也不要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因为作为父母的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榜样力量。
身教重于言传,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离不开“身教”二字,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以身作则,但也要拒绝面对孩子哭闹的“豆腐心”,有助于让孩子懂得规则感。
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孩子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于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
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要鼓励孩子去做,不要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坚持才是胜利,让自律变成习惯
虽然应该适当放手,但也不能完全放手,当培养出孩子主观上想要自律的思维后,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真正的好习惯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自律。不仅是孩子,家长也应该始终如一,坚持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因为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早期的毅力还比较薄弱,要是没有督促,他就会任性而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完全靠他自己可能就会是半途而废,这需要家长的时刻督促,当然这种督促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不能一味地强迫,也不能“重金悬赏”,要“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就如同学习一样,不是为了家长、老师或是其他人,仅仅是为了自己而已。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点,督促他做这些事,仅仅是因为爱他,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而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当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一切都如同条件反射一般水到渠成。
在孩子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毫无艰难困阻的,而是充满诱惑、欲望、挫折的,拥有秩序感和自律意识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重塑自己,更好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