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雨欣聊白领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魏延墓在陕西省汉中市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了纪念魏延替蜀国立下的功劳,不仅让人把他给厚葬了,而且在魏延的墓前,设立了三个石像,分别是杨义、马岱和诸葛亮。
要说杨仪和马岱两个人因为是杀死魏延的主犯,让他们的石像跪在魏延墓前尚有情可原;可是,为什么在魏延墓前为何还会堂堂蜀相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呢?这就让人有些奇怪了。
魏延,东汉末年义阳人(河南南部信阳),刘备生前对魏延十分信任。“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是相当器重的。
《三国演义》里,魏延是在第41回出场,他的第一个主公是刘表。208年,曹操南下,刘表忧惧而死,小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得知刘琮投降后,知道以自己的几千人马无法在新野抗衡曹操,于是进行战略撤退。
刘备携带十万百姓缓慢向襄阳进发,表面原因是保护百姓,实则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掩护关羽水军的隐蔽撤退。
荆州方面的当家人蔡瑁、张允坚决不肯接纳刘备,危难之际,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占领了城门,向刘备摇起了橄榄枝,招引刘备入城。
但刘备只有三千人马,考虑到即使杀入城内也极难守住,所以刘备放弃了入城,按照原来的战略计划,继续向江陵方向撤退。
魏延被蔡瑁的人马打败后,寻找刘备不见,于是南下一直来到长沙,依附了长沙太守韩玄,但因不受重用,所以合作的很不愉快。
于是魏延又辗转投到了刘备门下。据史料记载,魏延的武功十分的高超,他敢于和三国大将马超对阵,打破郭淮等人物,并且在和曹操对阵时一箭射中了曹操的人中。由于他对于行兵用将等兵法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屡立奇功,就受到刘备的重视,从一名小小的部曲一跃成为拥有实权的牙门将军;
后来,在刘备的蜀汉大军占领汉中后,魏延更是被刘备选为镇守汉中的镇远将军,相当于将蜀汉大本营交给魏延,对其倚重可见一斑。
可是,魏延却偏偏不受诸葛亮的待见。
可谓是成也因才,败也因才,魏延因为自己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而自负傲慢,在多次军事行动中与诸葛亮产生了摩擦,魏延也因此对诸葛亮产生了不满,并时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相应的,诸葛亮在谈到魏延的时候,武断给他贴上了“脑后有反骨”的可怕标签,始终把魏延看作敌人,至少也是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这就有点几近于“莫须有”了。
而并且,诸葛亮因为自己对魏延的偏见,不惜搁置了魏延的一个绝佳建议,使蜀汉失去了一次打击曹魏的绝佳机会——出子午谷奇袭长安。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计谋的书,至今被政治家、军事家,乃至于所有动心眼的人,视作一部简明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延出子午谷奇袭关中的飞兵之计。
当时,魏主曹睿临位不久,司马懿因疑被闲置,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夏侯楙掌握兵权,是个绝好的趁虚而入的进攻机会。
所以,魏延向诸葛亮建议:“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余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得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占据战略要地长安,战略威慑力度陡增。
英雄所见略同,后来,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也曾对张郃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所以,司马懿要是蜀方主帅的话,一定会采用魏延的主意。
可是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不肯采纳魏延飞兵之计,否则,魏延率兵挺进长安,三国的历史不知该怎么改写呢?
我想,如果这个计谋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马谡提出来的,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大力支持的;而现在恰恰是他所不喜欢的魏延向他进言的,尽管他也许怦然心动,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偏见,这个飞兵之计,被诸葛亮枪毙,胎死腹中了。
反观诸葛亮对其弟子马谡的任用,不禁更加令人叹息。
街亭乃咽喉重地,一旦失守,则事关重大,非但陇西诸郡,不得不放弃,复归于魏,而且此后北伐通路也被扼杀封死,蜀汉就只能处于困兽犹斗的艰难局面。
而魏延曾任汉中太守,对于这一带地形,应该是最熟知者,诸葛亮却弃之不用,并把老将赵云,猛将魏延,上将王平,青年将领姜维一干人列为备胎,唯独垂青一个纸上谈兵的马谡,焉有不败之理。
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连敌方都了解底细的一个人,孔明却毫无察觉,委以重任,实在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了。
马谡失街亭,使蜀汉本来不佳的形势,变得愈益恶劣,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下坡路了。
而这一切,正是在诸葛亮的偏见意识指引下酿成的。
因为用兵理念的分歧,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是排挤打压有余,信任重用不足。《三国志》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看来他们帅、将之间的矛盾,早就相当地尖锐了。
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看起来,伟大如诸葛亮者,也难以摆脱“偏见”的桎梏,以成见看人,罔顾事实,唯心而论,不但害人,还要害己,更是误了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这样因偏见而引发的闹剧、悲剧又何其多哉!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甚至令我们看不清这世界,辨不清真假是非,这就需要我们拭去眼前的浮尘,放下心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否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偏见多了,后果是很可怕的,它能让我们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关系紧张,工作生活成了一团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仅凭一面之缘,或者是只言片语,或者是捕风捉影的传言,就盲目的给人贴上了某种标签;或者是忘记了事物总是在变化的这一普遍规律,奉行固定形成的看法,好,便永远的好,坏,便永远的坏,被否定评价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扭转不了已经定型了的观点,丝毫意识不到这样做对他人是多么大的伤害。
正如“魏延之乱,始于诸葛”,正如贾政对贾宝玉“孽根祸胎”的武断评价,正如魔童哪吒的坎坷遭遇——很多人的破罐子破摔、索性将坏事恶行进行到底,偏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著名诗人奥哈拉说:“记住,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而我要说:“记住,偏见占上风时,鉴别力就会衰弱”。
但愿魏延墓前的诸葛亮跪拜像能使我们警钟长鸣。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