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咸丰八年(1858年)为干支戊午年,这一年在顺天府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舞弊大案,称为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历史上称为“戊午科场案”。这是一起当时官场风气普遍腐败的政治生态下,考官试生坑瀣一气,主同考官员以中式为交易、玩忽职守的腐败弊案。

戊午科场案的案情

咸丰八年九月顺天乡试揭榜。十月,御史孟传金就上奏咸丰帝,孟传金认为:举人平龄的有和考官串通一气的行为,因而引发了舆论。孟传金希望咸丰帝,彻底的审查这件事情。咸丰帝看到上奏后,便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陈孚恩等调查这件事情。

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这位平龄是满洲镶白旗的包衣,因为喜欢戏曲,经常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但是这个人才疏学浅,没想到这次乡试考了第七名,咸丰帝派遣的人,决定先审理平龄,在大堂上一审问平龄,发现平龄也说不清楚什么。没有想到的是,平龄突然死在大牢里,于是调取平龄的试卷。

平龄的试卷查阅的结果,里面错别字特别多,试卷上还有七个字,被人改动过。调查组紧接着发现,改试卷的是协同主考官阅卷的翰林院编修邹石麟。紧接着咸丰帝,让载垣、端华查看这次中榜的试卷,结果有五十多份试卷,有作弊的嫌疑,还有一份试卷竟然有三百多个错别字。

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咸丰帝知道以后,把文渊阁大学士主考官柏葰进行革职,副主考官兵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解任,听侯查办。载垣、端华等人,在案外发现罗鸿祀重金贿赂柏葰的家人靳祥,又结识了考官浦安,柏葰阅卷的时候,把罗鸿祀定为副榜,靳祥在整理试卷的机会,从正榜中取出一卷和罗鸿祀的试卷进行对调,于是罗鸿祀成了正榜。

咸丰帝就下令把罗鸿祀的试卷取出,发现罗鸿祀原来的试卷错别字特别多,咸丰帝大怒,把罗鸿祀招到南书房在重新考试,结果罗鸿祀考得一塌糊涂。经过几经调查,这件“戊午科场案”终于案件大白于天下。

对涉案人员的处理

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此次科场舞弊案,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参与舞弊,副考官左都御史程庭桂、兵部尚书陈浮恩、工部侍郎潘曾莹,前刑部侍郎李清风等大臣均有不同程度的涉案。于是咸丰帝决定严惩不贷,但是对于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咸丰帝念及是两朝重臣,想网开一面。

但是肃顺、端华在大殿之上,和咸丰帝据理力争,他们认为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最关键的一步,必须严惩徇私舞弊者。最将柏葰判处斩立决,柏葰也成为清朝唯一一位因涉犯科举案而被处死的正一品大学士。同案犯浦安、李鹤龄、罗鸿祀被判斩立决。

简评戊午科场案

晚清政府到了咸丰朝,官场风气被肆意破坏,科场风气也随之“禁锢久驰,上下容隐”,积弊难返,“戊午科场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清朝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对于科场徇私舞弊深恶痛绝,因此清朝制度中科举“立法至为严峻”,违例处罚也甚严。

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自戊午科场案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再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递送条子、会考舞弊,世人皆称是肃顺主张的重典严惩促成了乡试会试的风纪好转。”客场气运终了,清朝的国运几年后也被告灭亡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79 字。

转载请注明: 科考舞弊,一品大员被斩首:1858年戊午科场大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