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誉为“千军万马穿独木桥”,是普遍被认为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当然某些地域除外。
高考成绩出来后,志愿的填报对考生家长甚至学校的老师都是头疼的事,在确保不撞车的情况下,尽量高分高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尽管名次分数段知晓),很多考生甚至家长对到底选专业还是学校都比较迷惘,作为过来人,也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木旦鸠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学校应该是首位,这个关系到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在选专业时,个人认为可先选学校,再考虑专业。毕竟入了XX大学后,就成为未来职场社会的标签。当然在选学校时,也要考虑到综合大学还是专业大学。比如北大清华大家都知道,但并不是什么学科都强,有些学校在某些专业也很强,如财经类的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统计学等。
何况在大学里,你还有重新换专业的机会,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大二重新挑选专业的机会,即便人数有限没选上,还可以修第二学位,甚至跨专业考研等。所以木旦鸠兹认为,学校是重中之重,能上985,就考虑985,退而求211(尽管现在改名“双一流”)。
此外,在排名较高的学校,学生的层次相对较高,就有一个无形的资源,大城市同学,好学校的同学,见识广,这是书本学不来的。高水平的学校会汇聚,高水平的老师和高水平的同学,这些都是隐形资源,比如人大有个江西女生,因为职场不顺,返回老家生子,很快同学甚至校友伸出了援助之手。
其次就是专业的问题了。不是专业不考虑,这个也很重要,即便名校有些冷门专业未来也不好就业,比如网上报道的北大出家卖猪肉的事例。所以专业也要考虑,当然专业的问题,需结合自己的兴趣或特长等。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要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且能持续不断学习,兴趣是关键,如果没有兴趣,也会失去动力的,久而久之,意志也容易被消磨。
但木旦鸠兹认为,相比学校来说,专业是第二位的。比如京东的刘强东,人家专业社会学,却不喜欢从政,最后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但毫无疑问,人大的经历,还是让其获益良多。何况现在社会能学习的渠道很多,比如慕课、网易公开课、喜马拉雅APP等。
综上,学校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把尽可能被录取好学校的机会放在首位。至于兴趣当然重要,但是可以在今后的学业中解决,转学,兼学等等,方法多的很,但是好学校的机会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