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一个多疑且专权之人,容不得手下有半点威胁,这是每一个帝王都会犯的毛病。
刘邦称帝后,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终,被诛杀的功臣不在少数。或许是因为刘邦的这种猜忌之心,也让很多大臣们心生惶恐,无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汉初三大将中的彭越、英布两人。
对于这些人的谋反,刘邦也只是愤怒的讨伐,至于在情感方面,并未有太多波澜。可当刘邦得知燕王卢绾谋反时,他的反应却让人感觉,一个连父亲与孩子都可以不要的无情帝王,此刻却是极度伤心的。《史记》记载了当时刘邦的反应:
高帝闻卢绾反,拍案数次,口吐鲜血,箭创发。使哙以相国击燕。
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过英布的叛乱,还未休息片刻,就听到了如此消息,结果被气得口吐鲜血,拍打桌案好几次,紧接着又旧伤发作。按照历史进度来看,卢绾谋反对刘邦的刺激绝对是巨大的,因此此事过去没几天,刘邦就驾崩了。
如果要问在众多臣子中,刘邦最亲近谁,答案无疑就是燕王卢绾了。
两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卢绾与刘邦同乡同里同日出生,并且两人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好的,根据《史记》记载: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年少时的刘邦喜欢惹事,每次闯祸之后都要在卢绾家中躲避,在此期间两人同吃同睡。
刘邦称帝后,对于卢绾的感情也丝毫没有改变,卢绾甚至可以随意出入刘邦的皇宫,所得到的饮食衣被等赏赐也不是张良萧何等人能够比的,刘邦对于萧何张良等人亲善,更偏向于同事之间的尊敬信任,而对于卢绾,刘邦显然是当做了至交,亲兄弟。
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天大的误会。
刘邦猜忌心非常大,这引起了很多诸侯王的恐惧,有些人受不了这种压力,随后起兵谋反,英布与陈豨就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秋,陈豨谋反,向匈奴派遣使臣求救。由于燕国与匈奴相近,于是卢绾也派遣使者张胜出使匈奴,任务是散播陈豨已经战败了的消息,使匈奴不再发兵相助。
而好巧不巧的是,张胜出使匈奴时,正好遇到了逃亡匈奴的臧衍(臧荼之子,臧荼为前任燕王,叛汉后被刘邦所灭)。臧衍就说道:
你们燕国之所以平安,并不是因为刘邦对你们好,而是因为如今诸侯接连谋反,刘邦自顾不暇。倘若此次你们帮助刘邦攻打陈豨,等刘邦安定下来之后,倒霉的就是你们燕国了。你们不如暗中联合匈奴与陈豨,让汉朝无法应对,这样局面就稳定了!
张胜一听,觉得臧衍言之有理,于是就忘了自己的任务,就找到匈奴让他们攻打燕国,达到“连兵不决”的情势,总之就是越乱越好。
因为古代的通讯不方便,很多时候消息总是要延迟很久才会到达。卢绾派遣张胜出使匈奴,很久之后也不见张胜回来,反而发现燕国频繁受到匈奴的骚扰,于是就怀疑张胜勾结匈奴,因此他上书刘邦,说张胜与匈奴勾结谋反,要将张胜灭族。
可这书信刚寄出去不久,张胜就回来了,他向卢绾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行动,是对燕国与卢绾大有好处的。
这卢绾也是迷了心窍,竟然也被张胜说服了。或许他认为这样做对刘邦造不成什么威胁,并且还能保他自己平安,因此才出此决定。于是卢绾就称病在家,不参与刘邦攻打陈豨的行动,并且还上书假称并非张胜谋反,而是其他人谋反,为张胜以及家人开脱。
卢绾不肯出兵,刘邦肯定是要催促的,于是刘邦就派人召集卢绾前来助阵,不过卢绾称病不出。卢绾如此行为以及接连两次的前后矛盾,使得刘邦心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遣辟阳侯审食其,去燕国查看卢绾的情况,并将其召集过来。
可结果是卢绾依旧称病不出,审食其甚至都没见到卢绾。卢绾也觉得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头了,于是决定去找刘邦赔罪,他认为以他与刘邦的交情是能够化解这个误会的。
不过,卢绾转眼一想,现在刘邦身体不好,朝政暂时是由吕雉把控,而吕雉这个女人实在狠毒,专门做一些诛杀功臣之事,当年韩信与彭越就是死在这个妇人之手。不如等到刘邦养好病伤,再与刘邦解释。
有些误会一旦错过,只会越陷越深。
卢绾的行为让追随他的臣子都惶恐不安,一度认为自己的国君要叛汉自立,于是纷纷逃离了燕国。后来刘邦又从匈奴那边得知了张胜的所作所为,再加上燕国的情况也传入了刘邦的耳朵,传言经过多次传递,早已变了味道,等刘邦听闻了这件事后已经是“卢绾谋反”了。
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本就重伤的身体经过这么一气,更是雪上加霜。不过难受归难受,作为皇帝,还是要有所抉择的,于是就派遣樊哙去平定燕国的叛乱。
反观卢绾这边,他得知刘邦生病,以及樊哙来攻打燕国的时候,就带领家人与亲信共计数千人提前出逃了,想等着刘邦病好之后,就去谢罪解释,因为卢绾也并不想反。
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刘邦就在这种打击之下,一命呜呼了,而卢绾听到此消息后也是痛哭流涕,也断绝了解释的念头,最终带领族人逃亡到了匈奴,也在一年后死在这异国他乡,卒年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