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中国科学报(ID:china_sci),作者:李志民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覆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设置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媒大学此次重大改革,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环节的诸多痛点、盲点和弱点,尤其是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环节等措施惹人注目。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要求下,一场更为深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在学科设置、招生培养、质量监控、导师评聘等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中传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借鉴。

逼退文凭混子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近期研究生教育也再次进行了扩招,但高层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的快速提升绝不意味着质量底线可以降低。

长期以来,很多人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技能,而是为了“混”一纸文凭,作为今后就业和岗位提升的敲门砖。如果没有严格、缜密、规范的选拔模式和培养制度,就会有大量抱着侥幸心理的投机取巧者混迹其中,实际上是浪费了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设置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数量和种类;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三次检测考试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实施查重抽检制度,还将把学位论文评价意见作为监控内容向全校和社会公布……时间成本、透明程度和难度的提升会有效逼退或者筛查出读研“动机不纯”者,不但还校园一个安心纯净的学术研究氛围,而且从本质上通过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倒逼提升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破除“唯论文”“唯分数”

无论是“四唯”还是“五唯”,“唯论文”都被排在首位,这恰恰说明破除“唯论文”是解决当前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科研和人才评价问题的关键一环。在高校人才培养阶段,学位与论文挂钩是造成“唯论文”痼疾的制度性原因。

此次中传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是一大突破。在不到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从“挂钩”到“脱钩”,实际上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方向校正。

对于导师而言,中传此次的改革还为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这也是破除“唯论文”身份论的一项可喜的进步。

而“硕士招考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选拔程序”则破除了“唯分数”倾向。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不同,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术能力和逻辑水平。此项政策可以为更多考生提供进入复试的机会,然后通过精准考核、筛选使得考试分数不够高但能力相对较强的考生脱颖而出。

落实分类培养、分类评价

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区别很大。专硕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主要是学术研究人才,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强调专业文献阅读量,一般要求撰写并发表论文。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还要求做科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工作的能力素质。

从两者的区别可以看出,其培养模式一定不能混同。此次中传对学硕、专硕进行分类考查,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无疑体现了分类培养的精神。

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在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审与岗位聘任制度方面,对校内博导、兼职博导、校内学硕导师、校内专硕导师、专硕业界导师分别采取不同的评聘与考核标准,则集中体现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的要求。

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导师终身制”所产生的师生依附关系等所造成的恶果频发, 甚至造成非常恶性的事件,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从本质上说,研究生导师属于工作“岗位”,而并不是“身份”。

中传此次改革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他们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这一制度设定,有利于导师身份的真正回归,保证导师队伍的高水准。

总之,此次中传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之大,涉及之广让人惊喜,可以看作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积极尝试。同时,也希望这些改革措施在具体执行中,要把好严谨客观、公平公正的细节关,切实做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对政策方案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调整,必将对其他高等院校的相应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学报》2020-08-11期第7版【视点】,作者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49 字。

转载请注明: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