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师生赴平潭调研,台胞谈“我爱中国”与“爱我中国”的差别
海峡导报讯(通讯员 黄涛)2020年8月2-6日,台湾研究院组成30人的社会实践团队赴平潭综合试验区开展涉台调研工作。实践队此行由5名专业老师,25名学生组成,成员中特别加入了翔安校区涉台辅修专业本科生。成员来自三个学院,学科专业背景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工学等诸多学科。
台海浪涌,路在何方
民进党执政后,不断为两岸交流融合制造障碍,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借“疫”谋独。台湾研究院作为国内涉台研究的高水平院所,如何在新形势下,助力地方涉台实务部门答好两岸交流融合这个必答题,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
此次实践是台湾研究院组织规模最大,参与师生最多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院曾考虑防疫工作因素,对活动安排有所犹豫,但在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疫情正应成为我们对台研究工作的反思期、蓄势期。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两岸交流融合工作,提升之前的政策效能,寻找涉台工作的突破口,成为我们对台研究工作的应有之义。
实践队此行调研主要包括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对中央“31条”、“26条”、省“66条”、“42条”,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化两岸发展两年行动计划”、“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36条”、“对台工作十件实事”等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工作成效、存在问题、经验做法。二是对台企业资质和行业标准采认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摸摸家底、查查明细,为特殊背景下两岸交流融合工作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
凝心聚力,务实笃行
8月3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参访区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并与区台工部、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交流座谈,详细了解当地台情概况、涉台服务工作的情况。下午考察台湾创业园,重点走访了宗仁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通途公司,了解当地科技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台陆通APP的运营情况,参观结束后与园区台籍经营者、员工代表交流,深入了解各项惠台政策落地情况,台资企业发展状况,台籍员工生活工作情况,对政策的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8月4日上午,实践队在台创园举行座谈会,与菜根公司、两岸经营公司管理层座谈,重点了解惠台政策中涉及台湾企业、台籍员工的内容落实相关情况,了解企业在涉台招商、人才招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下午实践队参访海坛片区上楼村、上井村,与村支书、台籍社区营造师座谈,了解台籍营造师参与社区营造工作情况。
8月5日上午实践队到访平潭台商协会,与台商协会理事、台商代表座谈,了解惠台政策落实相关情况,当地台商企业发展运营情况。下午参访北港文创村,与台籍民宿经营者座谈,重点了解当地文创和民宿经营情况。随后参访南岛语族博物馆,学习了解平潭涉台的历史文化背景。
8月6日上午实践队参访猴研岛,该岛是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位置,随后参访澳前台湾小镇,了解里面涉台商户经营情况。
两岸融合,通在心上
通过多日的调研,师生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当地政府为了推进两岸交流融合,从惠台政策制定、营商环境打造、对台招商宣传、基层交流合作、台胞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确实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工作。当地台胞对政府涉台工作成效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意识到,两岸融合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工作,政策的出台需要我们高瞻远瞩,政策的落实则需要地方实务部门使出绣花针的功夫。工作中一定要将心比心,以心交心,真正了解台胞的需求,让政策接地气,带人气,防止政策空转和形式化。
各地涉台工作还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同省市之间对台工作加强交流合作力度,想办法打好组合拳,而不是相互看看样子,摆摆架子,惠台工作停留在纸上和嘴上。现在台当局的做法确实给有意在大陆发展的台胞造成一些压力,这也说明我们政策确实在吸引台胞上发挥了作用。地方实务部门一定灵活工作方式方法,为当地台胞减压赋能,这一点平潭台工部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对台胞的争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0到1的工作,如何做好1到100同样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新的历史时期,岛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过去很多地方涉台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引资,现在可能要多考虑增加台胞就业辅导工作,可以各高校的台生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引领,让他们过得来,站得稳,留得住,只有做到这点,我们的融合工作才是有成效的。正如一位在平潭定居十多年的台胞所说:“我爱中国,爱我中国,也许只是一字的变动,但却表明了身份的认同和心灵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