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那一张张崭新的粉色钞票非常引人注目,看起来光洁又可爱。如今人民币发行已经70余载,在此之前,人们经历过用粮票、大洋、银票、银两、铜钱等等不同货币的阶段,其中银两的使用时间最为长久,从汉代到清朝,一直是人们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对银两的印象要么就是白花花、胖乎乎的银元宝,要么就是亮晶晶的碎银。民谚中也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将银子与洁白的雪花相媲美。但实际上,民间流通的银子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美观的,从出土的散碎银块或者历代的银元宝来看,大多银两都是灰不溜秋、甚至和一块小石头没什么两样。
这首先要归结于银的特质,银锭本身是雪白色没错,但随着人们的触摸、氧化等因素,它就会形成一层灰褐色的银锈甚至包浆。这种颜色的银锭不仅会失去原有的光彩,还很容易沾上厚厚的污渍,变得又脏又黑。
不过银元宝一般还是保管的比较好的,因为元宝通常是富豪之家或者官家进行流通时用的,不会沾染太多的污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还是碎银块。这些碎银块一般是由大元宝或者大银块剪裁而成,这时候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一种叫“戥子”的小称。
《三侠五义》中就有对戥子的使用描写:“包公回头,叫包兴取戥子来。包兴答应,连忙取戥平了,果然重一两八钱。”这主要是由于银锭的数额太大,普通老百姓买东西用不到这么多钱,才会需要将银子剪开,变成数额较小的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