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老师,一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6月4日,江苏一名小学生,因为作文引发的问题,从四楼坠落身亡。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自我修复能力。
大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有个皮孩子,被家长一手揪住胳膊,用脚猛踹,看得我们直担心这孩子会不会被打死;就算这样,这孩子长大后,也顺顺当当,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根子,就在自我修复能力的强弱上。
出问题的孩子,首先是自我修复能力出了问题。
一路顺风顺水,在蜜罐里泡着,一旦受点挫折,就无法承受,做出傻事。这一点,需要家长重视。
主要责任不在老师,在家长——这可能会让很多家长反感,但话还是要说。
孩子的人格养成,家长的作用,最为关键。他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就形成什么样的人格。抗挫折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当然也是人格的一部分。
过于脆弱、敏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进入学校,依靠老师,是很难修复的。
的确,有的孩子,上学之后,变化很大,抗挫折能力等增强了。但究其原因,并不在于老师、学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当然也有),而是孩子本身就十分抗拒家长的溺爱,努力让自己独立;学校教育契合了他这种独立性,让他感到十分适应,从而提高了自身抗挫折的能力——本质上,是孩子进入学校,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家长的束缚,增强了独立性造成的。
具体到“作文问题导致孩子坠楼”这件事情,老师对孩子作文的评价,有一定的问题,要求也严格了一些,但不是大问题。核心还是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
事情缘起于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题目是写《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孩子的作文是这么写的——
作文中,她这样总结道:
这样的观点,比较尖锐。但从作文的角度而言,言为心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倒也未尝不可。
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她打了一个评语,让她注意“传递正能量”。
老师的评语,和孩子的文字一样,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观点之别。求同存异,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止于此,可能问题也不会太大。事后,老师又在课上批评了这位同学——
这节课“批评”的是什么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如果仅仅是说正能量和负能量的问题,也不算不妥当。如果有带有人身攻击之类的,那就不对了——但我感觉理应不会,因为老师只是在探讨一篇作文,顶多是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让这个孩子感到很没有面子而已。
孩子的过激行为,不应和老师对作文的探讨划等号。
从应试的角度而言,老师提出,让孩子避免在作文中出现“负能量”,是合理的。不要指望阅卷老师对你的文字多么宽容,在阅卷中,“政治正确”是前提性条件。
这并不是否定文字的多样性、丰富性,政治正确也不能和正能量完全划等号。语言偏激、另类,看上去痛快、爽到爆,不是不可以,但这无疑是一种冒险。
你要看阅卷老师能否接受。如果你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和他的想法高度契合,说不定他会给你高分;如果不是这样的老师呢?或者虽有这样的老师,但他担心自己对这种作文打高分,复核会通不过,他会怎样呢?
为什么有的作文,会从满分变成零分?原因就在这里。非常完美的文字,因为观点的问题,可能被打成满分,也可能被打成零分。
这位语文老师,或许是对此深有体会,所以郑重提了出来;可能说得重了点,但——都是为了你好。
她还只是一个小学生,说这些,可能她不太懂、不理解;老师可能说得太早、太多、有点过火——这是唯一的错。
一个小学生,还远远不能理解分数的重要。但老师理解。不要责怪老师为什么这么重视分数、不重视素质教育。这年头,有哪个家长、学校,敢说分数不重要呢?
正能量、负能量这两个词,现在确实有点用滥了。我们可以简单一点,把正能量理解为积极思维,负能量理解为消极思维。盯着阴暗面,忽略了阳光和温暖,一个人的心态就会变得消极。
把眼光盯在积极的方面,更用心、更热情地去和世界相处,是一种人生境界。让孩子多用积极的眼光去看世界,并没有错。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