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8月19日航拍的火车经过泰国北碧府的“死亡铁路”。(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塔纳 摄)
新华社泰国北碧8月30日电 通讯:静静的桂河——关于泰缅“死亡铁路”不能忘却的纪念
新华社记者汪瑾 任芊 郭鑫惠
“呜——”汽笛声在北碧府上空划过,一列小火车轰隆隆缓慢驶过一座老旧的钢制结构铁路桥。
北碧府,位于泰国首都曼谷西北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外与缅甸接壤,内有桂河穿城而过。
这座横跨桂河的铁路桥至今仍时有火车驶过。没有火车通行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桥上穿行流连。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执导的战争史诗片《桂河大桥》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暴行,拿下多项奥斯卡大奖,也让坐落在北碧府的桂河大桥闻名于世。
1942年6月,为缓解海上补给线不足,联通东南亚陆路补给线,日军强征6万多名盟军战俘和30多万东南亚劳工在泰缅边境绵延的山峦里修筑一条长约415公里的铁路。
工程在缅甸和泰国同时开工,原本计划7年完成,然而在日军严酷的威逼下,只用了17个月就完工。桂河两岸遍布茂密森林且河流纵横,是瘟疫滋生流行的温床,加之物资匮乏和条件严酷,约10.6万人殒命于此,这条铁路也因此被称作“死亡铁路”。
桂河大桥正是“死亡铁路”最著名的一段。
桂河大桥附近的盟军墓园,芳草萋萋,墓园内埋葬约1750名盟军战俘的遗骨。逝者年纪多为20岁左右,很多遗骨被收殓时只有残破的肢体。几十年来,很多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战俘或其后代前来这里吊唁。其中,澳大利亚人特里·曼塔选择了留下。
曼塔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正是当年的战俘,在爪哇被俘虏后送到北碧府参与铁路建设。
“最开始只是想来看看父亲到底经历过什么,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想来这里寻找答案。”
同为澳大利亚人的罗德·贝蒂则是因为好奇而来到北碧府,他独自深入热带丛林之中,寻找有关“死亡铁路”的一切信息。2003年,贝蒂在盟军墓园旁建造了“死亡铁路”博物馆和泰缅铁路研究中心,用来陈列他对“死亡铁路”20多年的研究成果。
如今,曼塔是这座“死亡铁路”博物馆的经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5年。他介绍说,每年有约7.5万人来到北碧府参观“死亡铁路”博物馆,他接待过很多战俘以及战俘的后代。“有些战俘会选择回来看看,而有些战俘则永远不想再回来。”
曼塔说,随着在世的战俘越来越少,我们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成为传递历史的载体,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我们的博物馆讲述的是人性、是历史、是数据、是战争。长眠在墓园里的那些军人为了正义而牺牲,他们值得被记住和缅怀。”
“死亡铁路”博物馆内,干枯开裂的枕木、锈迹斑斑的铁钉、劳工用过的简陋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低徊在博物馆内每个角落、如泣如诉的《桂河大桥进行曲》,无不在向置身其中的人们控诉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犯下的野蛮罪行。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未来,我们要让这段历史镜鉴未来。战争没有赢家,我们未来绝不能重蹈覆辙。”曼塔说。
“死亡铁路”博物馆外,残阳如血。桂河大桥游人如织,桥下河水静静流淌。
这是8月18日无人机航拍的泰国北碧府的桂河大桥。 新华社发(塔纳 摄)
8月18日,火车正经过泰国北碧府的桂河大桥。(视频截图) 新华社发(塔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