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261-303年),字士衡,世称陆平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祖父乃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东吴都督陆逊。陆逊因与吕蒙设计夺荆州、擒关羽而成名,后来更是在东吴与蜀汉的“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而天下闻名。
陆机的父亲是陆抗,陆抗与陆逊二人皆是东吴的中流砥柱,并称为“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太康元年(280年),东吴被西晋灭亡,陆机当时已20岁,他退居田野,闭门勤学近十年。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兄弟陆云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名士、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当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
陆机和陆云皆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二陆”。陆机以赋体所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文学论著。
陆机曾经给友人写了一封信扎《平复帖》,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这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被誉为“天下法书之祖”。
《平复帖》全帖共九行八十四个字,卷前白绢题签“晋平原内史陆机士衡书”一行小字,其中“晋平”二字已脱落,为后来的唐人所书。又有“晋陆机《平复帖》”数字,乃是宋徽宗赵佶的泥金题签,下印有双龙圆玺。
《平复帖》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贺循,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扬,以前到过陆家,但未收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的夏伯荣,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分明,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
细观该帖,笔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飞扬,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法家的儒雅与睿智。
《平复帖》寥寥数行,字字珠玑,明末的书画大家董其昌赞曰:“盖右军(王羲之)以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世宝。”
历代书法家均把陆机的《平复帖》奉为“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典范。《平复帖》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它在我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把它奉为“天下法书之祖”毫不为过。
《平复帖》的最后一位私人收藏家是值得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先生。1937年末,他不惜倾家荡产,花巨金购得此帖,后又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它未流失海外。
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张伯驹将《平复帖》缝在身穿的棉袄中,视同生死。更为感人的是,张伯驹后来遭受土匪绑架,并以“撕票”方式威胁索取巨资时,他却关照夫人:“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
解放后,1956年,张伯驹夫妇毅然将《平复帖》与收藏的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平复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