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相信各位父母,没谁不熟悉,截止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这意味着平均7个中国人中,至少两人每天打开一次抖音。
有的人对它嗜之如命,一闲就刷,孩子耳濡目染跟着上瘾,常常引发抢夺大战;有的人恨之入骨,视为砒霜毒药,卸载,永不沾染;还有第三类父母,把抖音当工具,通过它训练孩子,展示孩子,输出作品,名利双收,镜头里的孩子也成为其他家长艳羡的“别人家孩子”,比如天天小朋友、丁丁当当小宝贝等抖音大号主播。
今天写这个最热的“抖音”与“儿童”这两个话题,并不是蹭热度,也不是非得表个态,站个队,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普通家长站在“观察”“启发”的视角视图去更深入的理解这种事物,以及它的出现对孩子、对家长育儿观的影响。毕竟存在即合理,既然不可避免势不可挡地出现了,如何更好的驾驭利用好它,说大点,是为“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往小了说,是如何把它变成“养育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而思考。
“瘾”通常导向的是负面词,比如“网瘾少年”“牌瘾”“瘾君子”等等,欲望的满足并没有错,没什么值得批判的,但上瘾的区别在于“导向精神的虚无感”以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个结果是不被接纳的。
如果作为成年人的家长都上瘾,沉溺于这种粗浅、及时、短暂的精神享受而无法自拔的话,第一反应的是家长自身自律性、心智成熟度不高,其次,孩子是大人的复制品,你的“不自律”你的“沉溺”会第一时间被孩子学会、模仿。更有甚者,孩子会认为这种不自律沉溺上瘾“是正确且正常”的,因为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父母是孩子的天,孩子的神,孩子崇拜的对象,孩子的真理,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会自动默认为是正确且应当的。有人会说,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意思是孩子大了自然会纠错,无须杞人忧天。
撇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不明来由的民间俗语,科学角度看,国内外教育家关于6岁前决定孩子一生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所耳闻,同时结合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原生家庭”的观点,6岁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骨子里的、隐性的、根本的、潜意识层面的、跟随其一生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长大后心智足够成熟,是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原生父母早期对其个性言行深刻影响的,但绝大部分困于这种潜藏的影响而不自知。
说通俗点,就是我们通常会不经意间发现孩子骂人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甚至应激反应都跟我们自己一模一样,同时反观我们自己,也藏着很多我们父母的习性、观念的影子。
所以,没有人是完美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忌惮于这种“影子”效应,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头三尺没有神明,但很可能你的身后有一双稚嫩的眼神在好奇地看着你,一丝一毫地全盘吸收了你或乖张或躁动的言行举止。
有一点过于紧张杯弓蛇影了。其实辩证的说,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面,无非是如何因势利导为我所用的问题。不得不承认,抖音里那些唱跳俱佳、落落大方的孩子,着实让人羡慕。
回头再看看自家玩具满地、披头散发、顽劣桀骜的孩子,典型的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对比,虽不说,有哪个当家长的不是多少希望自家孩子能能出息、能长脸、能成龙成凤、能出得了台面。自己没实现的,全压孩子身上了,佛系开明的父母毕竟少数。或表情丰富灵气逼人,或是专业极其优秀,或思维成熟伶牙俐齿,或颜值逼人宛若天使,这些“别人家孩子”的存在,对普通孩子也是一种正向刺激,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奥!原来童年不止是爸妈看手机的枯燥和没小伙伴陪玩的无聊,还可以这样丰富多彩!奥!原来在祖国的其它地方还有跟我一样大这么好玩的小伙伴们!奥!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人和好玩的事!只要不是情色暴力这些,反而可以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相比完美的童话世界,我更希望她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多一些了解。
但毕竟软件没有儿童版,所以最好的操作是限时限内容,如果家长能和孩子同步看,同步解说就更好了,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吸收和价值导向。
另外第二种可能的隐秘心理是:享乐是不正确的,中国自古信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尽管有本能,尽管欲望满足时身心愉悦,但同时也会有隐约的负罪感,道德绑架,自己绑架了自己,同时也以“为你好”的名义试图绑架着别人。
在此刻,抖音充当的就是一个在线展示的舞台,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完成了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作品,“观众”有互动,有反馈,激励着孩子们更多更优秀的创作。尤其在艺术教培领域,这种舞台感、讲述感是孩子们必备的素养之一,这种线上舞台,无时不刻,随时随地,撇开了空间设备的局限,成为了方便训练孩子的辅助工具。
手机摄像头充当镜头,滤镜代替服化,音效完美解决了配乐。当下在我们的时代,自媒体开始兴起,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历史的车轮总归是向前的,我们一直汲汲营营于孩子未来的竞争力,面对未来,到2040年,属于孩子们的那个时代,个人表达演示的能力或许将只是标配、通识,如果不是从小鼓励,到那时,我们如何能指望一个被禁锢、驯化的灵魂能自由绽放呢?
与时俱进,在任何时代都是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我们不能决定这个时代是什么样,但我们可以选择将我们的孩子引向未来的方向。开放思维,共同探讨,希望与各位家长们共勉。你是哪种家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