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在土木堡之战打破明军 为何最后还把明英宗交还回去?
问丨
1449年的土木堡战役中,50万明军被瓦剌蒙古人打的全军覆没。当时的正统皇帝明英宗,也被蒙古人俘虏,随后押往漠北关押。但蒙古人既没有处死皇帝,也没有捞的类似赎金的东西。最后,明英宗还是被蒙古人放了回去。瓦剌人的这些决定背后都有哪些因素呢?
瓦剌的实际掌舵人也先
瓦剌当时的实际掌舵人是著名的也先太师。他之所以会被后世人认为对明朝有所忌惮,主要是因为他的瓦剌势力既没有做好大规模入侵明朝的准备,也没有真的消灭明朝势力的欲望。甚至他的对明朝作战本身,还有促和与开通贸易的需求。
由于很多后世的人物渲染,尤其是当代一些人的想当然,让很多人误认为土木堡前后的瓦剌势力,就是当年成吉思汗那样力图向四方扩张的强权胚胎。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瓦剌当时所处的环境,就能明白这种设定是不可能的。
中世纪的瓦剌地图
自从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建立元朝,并在逐步内迁和同西方的同宗对手闹僵后,蒙古高原地区就经常处于一个危险的空心阶段。这样的结果就是元顺帝北逃时,
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城市,都是需要大量依靠贸易线路来输血的吸血型城市。蒙古残部在当地很难立足,更谈不上反攻大都了。
也就是说,当地的产出是不可能供养城市与周遭的大量人口,城市人口中的大部分也不具备生产和供养自己的能力。
当大量在南方习惯优越生活的蒙古后裔回迁,无疑给萧条的蒙古高原地区以雪上加霜。这就让撤回龙兴之地的蒙古人,在很长时间里不具备继续争霸作战的能力。明朝早期的几次北伐都看上去顺风顺水,也是因为蒙古本地已经不具备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旧都和林模型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元的后裔们也必须为高原上有限的草场、城市和贸易路线而争斗。
这就是终明朝一代,所谓的“北方强敌”境况。
瓦剌是属于在这种乱局下,最快恢复的新势力。
但到底恢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还不如成吉思汗当年刚刚统一的蒙古汗国。他们的主要势力仅仅局限于漠北西部一带,并短暂的控制了旧都喀喇和林。但距离正在的蒙古王地位,还差的老远。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更贴近中亚,在贸易和物资供给上好于其他蒙古势力。
瓦剌人主要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活动
这时,明朝人做了两件事,帮助瓦剌在短时间内成为了高原的执掌者:
首先是边军为了邀功而定期截杀边境小部落的牧民,
把很多人都逐步推到了较强大的瓦剌一边。因为只有寻求强权依附或彼此抱团,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系数。
其次就是在面对瓦剌人的步步紧逼后,停止了互市贸易。
在战争中又草率出击,把精锐机动部队都消耗完毕。可以说土木堡之战,不仅是明军真实水平的大暴露,也让瓦剌人在当时获得了高于其应有势力的名声。也先在瓦剌内外的声望就是被明朝这么喂养出来的。
土木堡之战 堪称明朝前期军事水平的大曝光
其后,被俘的明英宗就成为了瓦剌人手里的一张重要的牌。
他也因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游历到最北领域的一位皇帝。瓦剌人非常需要逼迫他给自己签订一个城下之盟,至于做不做人肉盾牌倒是其次的。英宗在蒙古时期的日子,也是较高待遇,并不算难堪。只是这些因素在明朝士大夫和后世史官看来,是非常不合乎其世界观的事情。
但无论是明英宗和也先都不会想到,北京的朝廷居然很快就推举出了景泰帝来填补空位。
于是,瓦剌人在一万个不愿意中带着英宗又发动了一场自己不擅长的北京围攻战。但对于当时的蒙古人来说,根本不可能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攻城略地景象。北京一战的失利,也就将瓦剌人又打回原形了。
明英宗与景泰帝一起上演了明朝版的哥两好
接着,明朝方面也拒绝为正统皇帝贡献任何赎金。
这些因素也足以说明在当初,瓦剌人在忌惮什么。当人质皇帝无法再为自己挣得利益,平白无故的供养也就没有必要。把明英宗方回国,可能获得的收益反而比扣着更大。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瓦剌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相比优待俘虏的蒙古人,明英宗对于内部形同叛逆的行为是更加记恨的。在他被俘期间,已经因为自家人的不作为而饱受人间冷暖的摧残。在回国后又被景泰帝的朝廷软禁,怨念更是加深一层。这就为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北京之战中的瓦剌人根本没有做好攻城的充分准备
后世的史官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因素,当代的小清新读者也更喜欢用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于是,瓦剌人无论如何都是愚笨的蛮子,而大明朝或成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