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雍正朝时期,在时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与直隶总督李绂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整个事件的起源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广西巡抚李绂升任直隶总督,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河南的读书人。一方面田文镜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并且经常苛责、弹劾科举出身的官员;另一方面,田文镜重用与他一样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对于其下属虐待、羞辱读书人的行为不仅置之不理,反而还加以纵容。

于是,整个河南省的读书人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田文镜是极为不满,怨声载道。而见到此情此景,进士出身的李绂对于田文镜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反感。

“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

之后,李绂便以此向雍正上疏弹劾田文镜,两人的关系就此将至冰点。

对于自己两位宠臣之间的争斗,雍正当然希望双方能够各退一步、息事宁人,然而李绂和田文镜已然摆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势,不互相让。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李绂弹劾田文镜的举动也得到了诸多科举出身官员的支持,包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在内的一众官员纷纷上疏弹劾田文镜。

然而,谢济世等人的举动无疑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瞬间让雍正感觉这是在“缘结朋党”,进而引得了雍正的警觉。

最终,李绂、谢济世等人被罢官,田文镜则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甚至还得到了雍正的安抚。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毫无疑问,田文镜成为了这场“田李争斗”的最终赢家。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一历史事件,也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进行了演绎,当然,李绂与田文镜交恶的原因也是在于田文镜的“有辱斯文”,这也是作为清流代表、读书人领袖的李绂所不能接受的,于是《雍正王朝》版的“田李争斗”上演。二最终的结局也依旧是田文镜取得了胜利。

可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田文镜与李绂争斗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却始终没有发表看法。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张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计,害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可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了。

剧中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一直以来为人所钦佩,除了他的能力、胆识与担当,还有他高超的办事风格以及处事哲学,这一点通过其在“田李争斗”中的沉默,就完全表现了出来。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的沉默,不是两不相帮,恰恰是对两人的最好的保护。

此时的田文镜与李绂,两个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既有功,但是同样也有着过失。

对于田文镜来说,他认真遵照雍正的指示安排,坚定不移的在河南省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试点,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增加朝廷的钱粮收入,可谓是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对于雍正的这份忠诚以及他办事尽心尽力的拼搏态度,更加是值得称赞的。

然而,田文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太过于急功近利,并且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对待读书人的的态度上,他的尖酸刻薄可以说是引得了众怒,这才导致了河南省考生的罢考事件,对于因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田文镜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而更加令人不满的是,田文镜的行为颇有一种侍宠骄纵的感觉,完全是仗着雍正皇帝对其的宠爱而更加的肆无忌惮,这样一来,不仅让其自身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对声音,就连雍正都因为他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舆论局面,而这也是田文镜的最大过错。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李绂来说,他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毕竟读书人精英阶层是整个国家运行和治理的根本,关系到整个国家统治的基础,因此,他选择替读书人说话,保证读书人的权益,维护士大夫精英阶层的荣耀和颜面本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尊重读书人阶层,是历来的文化传统,这也关系到的是朝廷的体面与国本的尊严。

然而,李绂的做法也是同样太过于激进,并且在表达对于田文镜不满的同时,也是在直接抨击雍正推行的新政,这必然是不能为雍正所容忍的。况且更为重要的是,李绂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包括陆生楠、谢济世等一大批清流士大夫,也选择了跟随李绂一同弹劾田文镜,而这也必然被雍正扣上了“缘结朋党”的帽子。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的张廷玉身为宰辅,在朝中颇有权势和地位,他的表态本就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朝堂上的舆论动向。

如果张廷玉贸然支持田文镜和李绂二人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跌入深渊之中,可即便是二人得到了张廷玉的支持,也同样要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果张廷玉支持田文镜,依照田文镜的性格,有着皇帝的支持,有着内阁首辅的支持,朝中的反对声音必然会遭到压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将会更加失去外界的约束,其行为也必然是愈发的跋扈与激进。如此以来,不仅河南的地方矛盾会愈演愈烈,甚至还会对其他地方的新政执行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雍正也将背负更加巨大的压力。而这不仅是坑苦了河南地方的百姓与读书人,最终田文镜也必然是难得善终。

而如果张廷玉支持李绂,那么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反对声音将更加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可这并不是对于李绂的支持,因为此时的李绂等人已经为雍正打上了朋党的标签,如此一来,不仅会将自己陷入其中,难以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将会有许多官员因为一念之差,在跟风中遭到打压,而李绂也会因此更加为雍正皇帝所记恨,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对田文镜和李绂负责,更是对朝局负责的角度来说,张廷玉只能保持沉默,而张廷玉的两不相帮,却又是对于田李二人最大的帮助与保护。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的沉默,恰恰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雍正已经明确表现出了对于田文镜的支持态度,如果张廷玉支持雍正,那么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众多清流士大夫的对立面,而他自己也将背负上的是诸如“沽名钓誉”、“利欲熏心”这样的字眼,对其名望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

而如果张廷玉支持李绂,虽然从情理上来说是有情可原,但是这样的举动会愈发的让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这是张廷玉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即便是雍正不处罚张廷玉,两人之间也没有产生隔阂,可毕竟是与君主意见相左,这对于张廷玉未来的朝堂上的地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廷玉确实面临着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选项,雍正对此必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实际上,不仅仅对于张廷玉,包括同为上书房大臣的马齐,以及自己的儿子弘历和他最为信赖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都不想让他们过早的牵扯其中。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需要的是这些人继续保持在朝堂上的正面形象,即获得所谓的“人心”。

正如雍正对弘历所说的:“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可他实行的诸多新政,包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等,都是直接触动到了读书人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但这在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现状下,雍正也是颇有一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于是他选择将所有的骂名扛了下来,不让此牵连到其他人。

弘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雍正需要保全弘历的名声,而张廷玉作为雍正的肱股之臣,并且在此之后仍将承担重要作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在这个时候也是断然不会因小失大,而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让张廷玉名望有所折损,进而影响到未来张廷玉作用的发挥。

所以,雍正并不希望张廷玉支持自己,也不希望他支持田文镜和李绂中的任何一方,对于此张廷玉也与雍正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雍正的用心良苦与张廷玉的大局观。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事情的最后,雍正还是用一个非常高明而又体面的方式,给了张廷玉等人一个重要的台阶。

雍正向几位权臣宣布要处死李绂、陆生楠、谢济世,并且以免职作为威胁,逼迫张廷玉等人支持。这样一来,雍正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算是明确表明了处死上述几人是他自己的决定,几位军机大臣只是奉命行事,甚至可以说是被迫行事。朝臣们即便是有怨言也会单纯的是针对雍正的,对于张廷玉等人,则没有了任何不满,相反,可能还会多一些的崇敬与尊重。

于是,雍正通过这样的方式,继续保全了张廷玉等人的名望,也算是达成了其预期的目的。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和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崛起与巅峰的时间上还是有所出入的。

纵观整个康熙朝时期,张廷玉所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也仅仅是吏部侍郎,相较于与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同年考中进士,这个已经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即便是在雍正朝初年,尽管张廷玉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依旧没有如《雍正王朝》这般的高度。

张廷玉真正为雍正所器重,是在雍正朝的中后期。这个时候,雍正先后处理了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而张廷玉则凭借其在修编《明史》、《请圣祖仁皇帝实录》等过程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雍正的信任与器重,并且逐步走向了权势地位的巅峰。

“汝世受国恩,又系皇考多 年侍从之旧臣,当年圣德神功,无不亲知灼见,今应纂修《实录》之任,纪载详确,惟 汝是赖。”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历史上的张廷玉最大的优势与特点,与《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是颇为相似的,那就是能够快速的理解并且领会帝王的心思,并且加以利用。特别是在起草旨意上,张廷玉有着无人能出其右的能力,雍正短短几句话,张廷玉就能知其所想,快速完成圣旨起草。这便是其能够领悟帝王心术的最好体现,而他也能够凭借此与雍正建立默契,进而成就自己的一番功名。

也正是因为张廷玉如此的才思敏捷、善于揣测的为官能力,以及清廉谨慎、乐善好施的为官品行,再加上对其极度信任和赏识的雍正皇帝,使其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获得配享太庙殊荣的汉族大臣。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808 字。

转载请注明: 雍正王朝:从“田李争斗”中的沉默,看张廷玉的大局观与处世之道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