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宋朝仅仅继承了后周政权的地盘,在宋朝的南方和北方,还有10个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在东北方向,强大的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对宋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仍然采取了先南后北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先消灭南方的9个政权,然后再北伐进攻北汉、辽国。那么,宋朝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战略呢?
一、北方的敌人很强,而南方的敌人逐步削弱
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了宋朝,继承了后周政权的地盘,后周政权在北方有一个死敌,那就是北汉国。由于后周取代了后汉的关系,北汉与后周堪称是不死不休。宋朝建立以后,北汉与宋朝继续对抗。北汉的地盘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只有11个州。从综合国力来看,根本就不是宋朝的对手。但北汉军队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继承了唐朝河东藩镇的衣钵。虽然北汉小,但却是一块硬骨头。何况北汉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那就是北方的大辽国。后周、宋朝也曾几次进攻北汉国,而是存在消灭北汉的机会。可是辽国军队南下增援,屡次挽救北汉,北汉是辽国阻止中原王朝统一的重要一步。从宋朝初期的国力来说,还不是辽国的对手。
与北方的强敌相比,南方的各个政权就弱得多了。南方的主要政权有:南唐、后蜀、吴越、南汉、荆南等等,其实,国力比较强的是南唐和后蜀。但是在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后周政权已经把南唐和后蜀一顿暴打,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对两国拥有绝对的优势。至于其他的政权,根本无法与宋朝对抗。南方的各个政权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后蜀和荆南、南楚和南汉、南唐和吴越之间屡次爆发战争。这些政权反复进攻,自身的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例如南方最强的南唐,曾经有实力与后周叫板,遭受几轮损失以后,南唐已经彻底服软。对于赵匡胤来说,消灭南方的政权相对容易,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自己根本就输不起。
二、宋朝需要南方的财富,来供养自己的禁军部队
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皇帝的地位高高在上,但各地的藩镇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有的藩镇势力很强,甚至对皇帝的地位产生了威胁。北方的节度使安重荣曾经说过: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宋朝建立的初期,潞州的李钧和扬州的李重进对赵匡胤并不服气,前后起兵反叛。赵匡胤迫切需要削弱各地藩镇的势力,确保自己地位的稳固。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扩大了禁军的规模,把各地藩镇手里的精壮官兵都编入了禁军。这样一来,确实削弱的藩镇的力量,各地的藩镇无力对抗中央。但同时也有副作用,这些官兵原本需要藩镇自己供养。被编入禁军之后,这个责任就交给了赵匡胤。在宋朝建立的初期,禁军的数量就有10多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北方地区经历了连年战争,经济情况非常糟糕,根本就无力养活这么多的军队。后蜀、南唐的经济比较富裕,尤其是南唐,宋朝高官自己表示:朝廷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因此,对于赵匡胤来说,自己必须首先消灭南方的一系列政权,获得足够的金钱和粮食,然后才能进行北伐。从自己的利益来说,这是宋朝唯一的出路。在后周柴荣时期,虽然柴荣积极准备北伐。可是按照后周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与北方的辽国全面开战,胜负还是一个未知数。赵匡胤的根基不稳,需要稳扎稳打。因此,赵匡胤选择了先南后北的发展战略,对于北方政权采取防御的姿态。
三、南下的过程中,也再不断的北上
确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以后,宋朝军队先后消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政权,扩大的自己的国力。当然,战略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宋朝也需要消灭北汉政权,利用山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结构,阻挡辽国骑兵南下。北汉内部曾经爆发了内讧,这样的好机会,赵匡胤当然没有放过,宋朝军队前后三次大规模进攻北汉,但都没有成功。北汉虽然小,这个硬骨头比南方各个政权都难对付。北汉宰相充当内应的情况下,宋朝也没能成功。随后,宋朝把精力放在了进攻南汉、南唐的身上。其实,消灭这两个政权没有太大的变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南唐政权被消灭不久,赵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当时的宋朝已经具备绝对的优势,吴越国和福建政权无力对抗,两个政权先后向宋朝投降,被称为吴越献土。南方地区平定以后,宋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方政权。可是,此时的宋朝皇帝是行政官员出身的赵光义,这位皇帝一心想超越自己的哥哥。上台以后,赵光义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顺利的消灭了北汉政权。本来已经功德圆满,可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众军久战疲惫的情况,驱动全军北上进攻辽国,准备收回朝思暮想的幽云十六州。结果,这是一次大败亏输的战争,连赵光义本人也身中两箭。